起初,我对《林家铺子》感兴趣的地方是,它里面的一些台词让我联想到了,在今年发生的H.M公司污蔑新疆棉,对此国人抵制辱华的外国商品的这件事。不信,那你来看一下这句:
“小伙计们夹在闹里骂‘东洋乌龟’!竟也有人当街大乎:‘再买东洋货就是忘八!’”(有删减)
不过有意思的是,除了能看到一些感情上熟悉的字眼外,它还帮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在国内买洋货的人。
当时我基本上是站在道德的至高点上,单方面的和网上的一些爱国者一样,想着去抵制那些辱华公司的商品。
有一些报道还报道出,国内外的一些愤怒爱国者还砸人家的店铺。当时我看到这些报道之后也只是想:砸店的这些人爱国是爱国,但是也太过激了吧,根本没有想到另一个角度——店里的人。但是当我看到以下的描写后,我就开始慢慢转变了我的关注点。
“她爱这些东洋货,她又恨这些东洋货;好好儿的发兵打东三省干么呢?不然,穿了东洋货有谁来笑骂。”
“明秀,你的学校里有什么抗日会么?刚送来了这封信。说是明天你再穿东洋货的衣服去,他们就烧呢——无法无天的话语。”(有删减)
我开始意识到砸辱华企业的连锁店或者骂那些使用它们的人,看似是在打败它们,但其实这样做无疑其实已经在伤害了一些无辜的人,那些店员那些之前买这些东西的人。
不过有意思的是,茅盾先生还把国人心思描写的唯妙唯俏,人们喜欢洋货的原因:贪便宜的心理;自欺欺人的爱国。
“洋缎面子,实心骨子,晴天,落雨,耐用好看!”“把东洋货商标撕去了...买主们也都是‘国货、国货’地说这。”“大廉价一元货...居然卖了一百多元,是这镇上近十年来未有地新纪录。”
《林家铺子》是以市镇商人为题材的短篇小说。茅盾就是在替店里的人说话。
林家镇子中的林老板是小商人,在政治经济上都无后台,除了做好生意,也没有什么生存的办法了,但是日本攻打东北三省,由此引起的抵制日货的风潮高起,生意日渐冷落,但只要有一线希望,林老板还是费尽心血为生活挣钱的。事变后,大城市上海难民来到这个小镇,林老板运用精通的广告术拼命宣传,大做”一元货”生意,然而誓时的“繁荣”并不能挽教林老板的毁灭。农村经济破产所带来的市场萧条的局面,钱庄的勒索、同业的倾轧、政府的压榨,使他陷入困境,最后只好带着女儿出走。林家铺子也就倒闭了。
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善于抓住重大问题进行出色的艺术描写。《林家铺子》的作者并不是描写林家小商店的创办、发展、兴盛、衰亡,而只是写了它全部历史的一页——破产。小说主要围绕三大矛盾描写:首要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第二大矛盾是官僚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第三大矛盾便是地主阶级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另外,作者还着重描写了同行裕昌祥老板吴先生对林家铺子的倾轧和排挤。
情节的选取不是偶然的随笔而是广阔的社会现象的综合,这构成了作品深广的时代背景和浓郁的社会性。
作者把这个人物安排在多种矛盾的焦点上,在充分揭示了他的安分、他的“善于巴结做生意”的小商人性格的同时,概括的却是整个工商业的命运。
《林家铺子》折射出与林家铺子有着千丝万楼联系的广大的社会背景:写的是林老板的破产,连带反映的是许多人的灾难。
这不仅在于作者选取了有代表性、典型性并具有深刻思想性的一事一物作为他的题材,还在于作者对于情节的把握。
“一元货”的情节,不但适于揭示人物性格,寄托深刻思想,还是下一情节发展的依据和原因。如果没有林老板“一元货”的生意兴旺,就不会被同行暗算,就不会被党老爷逮捕勒索,故事也不能进一步发展。
林家铺子的命运,典型地表现了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整个民族工商业的共同的前途,林老板的悲剧也就带有更广泛更典型的社会意义。
林家铺子的倒闭对于像朱三阿太、张寡妇那样将自己仅有的积蓄存在铺子里的贫民,是个致命打击。这从侧面深刻地揭示了旧社会“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残酷真相,对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国民党统治,提出愤怒的抗议。
所以我们看事情的时候,不能只是简简单单的看它的表面,还要思考它与整个社会环境人们生存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