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妙妙从小到大一直沐浴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爱的怀抱中,虽然上幼儿园时,老师说过妙妙自理能力有些差,但全家都觉得孩子还小家长能干还是家长干吧。
谁知上学没多久,妈妈就发现妙妙变得不快乐了。首先,每天放学时的妙妙总是拖着“咧着嘴”的书包,神情沮丧地走出校门,一问总是因为放学时收拾书包慢,座位垃圾多挨了班主任批评。
其次,回到家总是这个找不到,那个没有了。
第三,妙妙似乎跟不上其他同学的学习节奏,课堂上的任务完不成,因为这件事经常被老师留下来补作业。一次妙妙又被留了,爷爷到班里看到一边抹眼泪一边写作业的妙妙又心疼又生气,大声跟老师理论:“她这么点的小孩,你让她干这么多事,怎么忍心?”老师一看爷爷这架势,也很不满地说:“这怎么是我让她干?是所有学生都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幸亏班主任及时赶到,把两人及时劝开了才没有发生更不好的事情。经历了这件事,妙妙妈妈总觉得因为爷爷得罪了老师,所以老师对妙妙不好了。
现在妙妙每天上学都给全家人带来很大的心理负担,原本蹦蹦跳跳的小妙妙也开始唉声叹气了。
身为班主任,您怎么办?
【我的思考】
1、 放下评判,分析问题,聆听需求,
此案例中问题的核心聚焦在家庭包办太多,孩子自理能力差,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老师要跳出对家长的评判,去聆听这些事件背后的声音:这个孩子是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长大,但是家长对于爱的尺度的把握,需要调整;这个孩子的教育,除了父母的参与,祖父母一代也参与其中,与父母沟通的内容要涉及到隔代教育的指导;妈妈的担心是人之常情,重新建立妈妈对老师的信任,化解妈妈的焦虑。父母改变,孩子改变。
2、 表达真诚,传递信心,缓解焦虑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老师沟通的首要对象应该是父母。最好以面谈的方式进行,这样家长更容易通过老师的态势语接收到老师的真诚,更有利于教师全面了解家长的需求。
带着对家长的理解,老师在沟通的时候,以平等的姿态,用真诚的话语,首先消解家长的担心:爷爷的行为背后是心疼孩子。请家长相信:老师绝对不会因为爷爷的行为,对孩子抱有偏见。
把老师日常对孩子的观察所表现出的优点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老师看得见孩子的优点,赏识着他的孩子。
同时告知家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说明孩子遇到了困难,只要家长和老师配合,一起努力为孩子提供适当的帮助,孩子是可以走出困境的。本次沟通会谈到孩子的一些不足,目的是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让家长以平常心对待孩子的不足。
3、 聚焦问题,引导行为,持续跟进
询问家长:站在父母的角度,发现了孩子哪些问题?有哪些担心?
老师再回应家长的困惑,分析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如收纳慢、座位不整洁等表现难免会收到老师和同学的提醒,直接影响到她的心情,进行让他无法足够相信自己,影响他的自信心。课堂跟不上学习节奏、作业无法完成,会影响到学习的成绩,时间一长,孩子会处于低自尊、低自信、低成就的状态之中,感受不到学习的真正快乐。会给孩子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困扰。
要解决孩子以上问题,需要提升孩子的自理能力。老师给家庭提供可行性建议,如:从现在开始,练习孩子的收纳整理能力,从擦桌子、收拾文具、整理书包、整理衣物等日常小事开始,教方法,多鼓励,温和而坚定地坚持。一件事一件事地训练,直至学会并养成习惯。请家长和家中老人交流,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应及早训练孩子自主自立,才是真正对孩子好,让老人支持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最后,老师还要再次跟家长沟通:老师会很爱他们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温暖;老师会持续关注孩子的变化,及时和家长沟通,肯定孩子的进步,指出孩子的不足,帮助孩子在学校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家校合力,才能尽早让孩子摆脱困扰,找回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