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原文】
14.1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题解】
本章是孔子对原宪问耻的回答,意思与《泰伯》篇第十三章同,可以参照阅读。原宪是孔门中比较洁身自好而性格狷介的学生,故孔子告诉他世道清明的时候,应当出仕为官,身处乱世则隐居草泽的道理。克、伐、怨、欲都是不好的事情,能加以克制则无损于人,但亦未必能够有益于人,因此还难以称得上达到了仁的境界。
【注释】
①宪:姓原,名宪,字子思,孔子的学生。
②谷:俸禄。
③克:好胜。伐:自夸。
【译文】
原宪问什么叫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政治黑暗,也做官领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怨恨和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可以称得上仁吗?”孔子说:“可以说是难能可贵,至于是否是仁,我就不能断定了。”
《华杉讲透论语》中
“仁者胸怀天下,志向远大…,别人所好胜的、自夸的、怨恨的、贪恋的、…他不被这些东西所羁绊。同时,他又能包容万物,包容他人的好胜、自夸、怨恨、贪欲,所以他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听不懂,不会追问…老师呢、你不问,他也不往下讲了,知道你没有进入逻辑,讲也没用。…”
//我的感想//
克己复礼为仁。
“克、伐、怨、欲不行”,能够对他人没有损害,但是对他人有没有更好的益处呢?“仁则吾不知也”。有克己还要有复礼,不损人更要“利人”,是更加朝向“仁”矣。
对于子贡去探望原宪的一段“故事”看,我理解的是原宪正好缺少了“对他人包容”,“以礼待之”的真正为“仁”的正大轻松的心态。
(……)
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