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杉老师讲道:“第二个:形势判断模型。判断形势就是知胜的思想,一件事儿在做之前,你得知道能不能胜。但是人性的弱点就是,他不相信什么事儿干不成,怀有侥幸心理。《孙子兵法》叫胜中求战,而不是战中求胜。战中求胜是冲上去先打了再说,那胜利的机会就很渺茫了。如何看待问题,也是从兵法中得到的启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我们总是很着急怎么解决呀?实际上等出问题的时候,已经不可救药了,解决不了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追溯、复盘,这样才能防止问题复发。所以做事要看形势可否,用人就要制造形势。择人任势,择人是招聘员工,选拔人才;任势,公司的势就是管理制度、激励机制、企业文化。没有好的制度、机制和文化,人才来了他也发挥不了。所以,这就是我们的形势思维。”
对「形势」的应用有三个方面。
①在「做事」上判断形势可否,通过计算双方综合实力得分判断能不能胜,得分高有能胜的可能性,这是做之前的「知胜」,得分低没有胜算,这是做之前的「知不胜」,知不胜时要「不战」,而非不相信,非得试试看,这就是『战中求胜』。虽然做之前『知胜』,但也要明白“胜可知而不可为”,实际能不能取胜在于敌人有没有犯错,不能强求。
②在看待、解决「问题」上;前面学到,做事/行动是为了解决问题,服务于最终目的,战争的目的是『平定』,而非一直战争。当问题出现的时候,优先级不是着急解决问题,而是追溯、复盘问题,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问题再次发生,避免陷在一直解决问题的恶性循环里。
③在「用人」上,通过管理制度、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制造形势。人才是靠「形势」吸引来的,吸引来了之后也要有管理制度承接。
华杉老师讲道:“第三个:竞争思维模型。一句话:非竞争论。经营就是追求顾客,和别人没关系。商业竞争和军事斗争有本质的不同。军事斗争是零和游戏,市场则完全不一样,市场是无限的,随时都可以创造新的空间。甚至我认为,“市场份额”这个词也是一个伪命题,是你先定义了一张饼才有份额吗?这张饼是可以任意定义的。而即使是军事斗争,《孙子兵法》也教我们主要是管自己,管不了别人。如果你自己实力不济,形势不许可,成本上不成立,你也争不了。争不过的你不能争,这是我们一直讲的不战之法。”
华杉老师解读让我明白,摆脱竞争思维的本质是要认清博弈模式,竞争思维是零和游戏,它假定了资源是有限的,并在有限的资源下进行争夺。但真实的世界是:“市场是无限的,随时都可以创造新的空间”。
市场是被『企业家』创造出来的,企业家是造物主,用词语来造物。创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
学《孙子兵法》最重要的是:学习管理自己。在企业经营中想要保全胜利,要“知己知彼知地形”,即:了解自己、了解顾客、了解自己产品的销售场景和顾客的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