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诺兰的《敦刻尔克》,这部电影让人压抑的不要不要的。诺兰用一种打乱时间线的方式来向大家呈现出异常真实的大撤退。围困在敦刻尔克港口待撤退的陆军,英国响应号召主动出海支援的民众,掩护陆军撤退的空军,一周,一天,一小时,三条线穿插起来展现出一场绝望而痛苦的撤退。与诺兰之前神作中的充满悬念的多时空叙事不同,《敦刻尔克》要简单易懂的多。这个电影给人一种和一般电影不太一样的观影感受,极少的对白,整个电影就像默片。电影的前3分钟,摇晃的镜头和巨大的音效震的我心在颤抖,前三分钟的电影呈现给人一种深刻的吸引感。
电影的开头直接叙述了整个事件的背景,几个英国士兵在破败的街道上捡到敌军洒的传单,接着遭到了敌军袭击,一路逃窜跑向正在紧急撤兵的码头。码头上不停的有敌军的轰炸,人人都想坐上那搜开往英国的军舰,但是空中敌军战机盘旋,一列列在港口准备撤退的军舰被击穿,士兵从一种准备死里逃生的心情中又回到被包围的绝望,听到飞机的盘旋变如惊弓之鸟,惶惶躲藏。在电影的一个情节这种的情绪体现的更加深刻,当一群士兵看到搁浅的渔船等待涨潮撤退,船舱里静静的等待。然后敌军射击练习,船舱中人们开始相互为了活下去彼此之间的人性体现,为了减重指责法国人为间谍,在这一刻公平或许真的不存在。
电影虽全程没有敌人露脸,仅有的只是枪声,和战机的轰鸣,炮弹的声音,人们绝望的求救。阴冷的色调,宏大的场景,略微晃动的镜头,绝望中的人性,竭尽所有的努力。整个电影全程给人一种紧迫感与窒息感。压抑的让人精神紧张的配乐打辅助,整个电影震得我心肝儿颤,不得不佩服诺兰的才华以及近乎完美的电影设计。
《敦刻尔克》从人性本能的求生欲望出发,不关注历史人物的对与错,不发表对事件的评价,就像是记录了一场残酷的大逃亡的纪录片。没有歌颂英雄的伟大,也没有宣扬战争的正义性,没有歌颂战争伟大,也没有太强反战导向,只是在尝试一种不一样的战争表达。模糊的历史背景,虚化的敌我矛盾,真实的临场感,收敛又锐利的表演,把我们带入时代混沌不清的氛围中,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所能抓住的只有当下,活下去,保留希望。电影表现的最多的就是求生,这个电影给没有经历过战争的我们一种感觉,绝望中活下去是有多难。刚看到豆瓣上上一句话的“ 你热爱战争的唯一原因是没参加过战争”。
在电影里,画面最后战火下的敦刻尔克很美,碧海蓝天,迎着海平线上的阳光,风平浪静的大海里,海水里,沉着尸体;沙滩上,埋着尸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