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老师个问题,家里十五六岁的男孩,再学习上一直把心拿不出来。让他静坐精心也没有效果,心急,老师一定有办法吧。
答:
首先要说声抱歉了,孩子的教育对于任何一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个很复杂的话题,我们不能过度简单化地去看待处理,我并不清楚你们家的教育过程与细节,所以你的问题没有办法给出任何定论。
从上面问的提问,也的确能够反映出来一些问题,这里我们提出来(可能并不一定都是您想听到的,见谅),您可以作为一个对照思考一下,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首先从你的问题,已经比较明显能感觉到有点病急却无处投医了。我们大部分人自己静坐都还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还不得要领,也未见到生活立刻有什么改变,却希望孩子能一静坐就能立竿见影学习进步,这样会不会太强人所难了呢?自己都没有做成功的事情,却希望比自己更不成熟的孩子能够做到,怎么看都不合乎逻辑规律吧?
这非理性期望的背后,其实常常是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只要有这样的期望存在,那么即使孩子自己意识里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潜意识中还是会反抗。这样的反抗有很多表现形式,有公然的抗拒学习,也有消极的反抗,例如学习效率低下,有意无意把笔记课本搞丢,或者在学习的时候大脑拒绝思考,甚至每逢考试就生病等(没错,我见过不少孩子常年体弱多病其实是源于潜意识对父母的反抗或者索取关注)。只要潜意识里有这样的反抗情绪在,即使孩子本身明白再多道理,或者孩子主观意识层面再想要好好学习(很多成年人自己都无法察觉到自己的潜意识,更何况孩子),最后结果也一定不尽人意。要明白潜意识是纯粹情绪化的,平时我们脑子里的道理对潜意识来说丝毫不起作用,主观意志的力量在潜意识面前也根本不值一提(超意识的层面我们就不谈了,在连潜意识都没搞明白的情况下,谈超意识就是扯淡)。
所以作为父母,首先我认为要反思自己有没有把一些自身未能实现的期望强加给了孩子。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不应该督促孩子认真对待完成自己的学业,但是过程中,还是我们常说的,看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是什么?到底是客观地在督促孩子克服解决问题,还是心中把某些在自己身上未能实现的执念转嫁给了孩子?两种情况,即使用同一种教育方法,得到的也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那么反过来,既然潜意识不讲道理,又常常阻碍我们主观意志的实施,那是否在教育上潜意识就一无是处,毫无利用价值呢?当然不是,潜意识本身只是一个中性的事物,具有其自身的特殊属性,如果善加利用,自然可以成为强大的助力。潜意识的一个特点就是容易形成情绪联想(就像我们读书时学过的条件反射,在给狗喂食的同时摇响铃铛,反复刺激久而久之,狗即使在没有吃东西的时候,听到铃铛响也会大量分泌唾液),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长期下来,学习与反抗情绪就会在孩子的潜意识当中形成情绪联想,一旦触及到学习,孩子的反抗情绪就会被唤起,就像开关一样,一旦这样的联想形成,最终就会演变为对学习的抵触。
要消除这样的联想,就需要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不去触发孩子的反抗反应,久而久之,这样的联想就会减弱(就像条件反射实验中的那只狗,虽然已经形成了铃铛和食物的联想,但是如果后来我们反复只摇铃铛而不给它喂食,那么虽然刚开始的时候它听到铃声还是会分泌唾液,但是渐渐的,这个联想会逐渐减弱,并最终消失)。所以这个还是回到了我们刚刚说的话题,父母能不能先做到自己把自己的起心动念清理干净,在对孩子的学习督促中不带上自己的未完成期待?(但是又不能因此对孩子畏手畏脚,这样又会把孩子培养得无法无天。所以一切对子女的教育,最终你会发现其实都是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你过去没有解决掉的功课,孩子最后都会给你报回来的)
除了上面简单介绍的消除潜意识联想的方法,另外一个在教育中很重要的,就是帮助孩子构建正面的情绪联想。前面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孩子潜意识中把学习和负面情绪联系了起来,那么就会各种无意识抗拒学习;那么反过来,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在潜意识中把学习和正面情绪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种伴随强烈自发驱动的行为,甚至到达停不下来的程度。常见的与学习关联的正面情绪多来自于家庭,如家庭的温暖、陪伴、包容、家庭成员自豪等。例如就我自己的例子而言,我认为在我的童年里,我的外公对于帮助我建立学习与正面情绪的联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外公经常会带我,他看到我喜欢看什么动画片,就会给我画里面我喜欢的角色,所以我后来长大后很喜欢画画,甚至曾一度立志考中央美院,我的素描在当时少年宫里也很受老师器重,最重要的是,每周末几个小时的画画对我来说完全不是学习,而是一项愉快的活动;另外外公很喜欢读书,对各种科学知识非常有兴趣,常常带着我看电视里的各种科普节目,经常我在他身边看着他饶有兴致地读书和看科普节目的样子,渐渐地我的潜意识便把各种正面的情绪感受(例如温暖、快乐、陪伴等)与学习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正向的情绪联想。在我长大后,这些联想依旧在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我,虽然在中学进入应试学习后,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压力与痛苦,但是学习在我的潜意识中也总能唤起些许温暖的感受。因此我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依然不减,我依然会在课外保持自己的阅读兴趣,虽然当时读书的时候还不明白背后的原理,但是它对我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直到这些年,我才了解到当年我有多么幸运。
另外一个例子是我的一位忘年交,我一直很钦佩他的学识与才气,我这里叫他强哥。他有三个孩子,大儿子没比我小几岁是个才子,大女儿比较神秘我了解不多(他说女儿18岁后隐私就变得神圣不可侵犯了,笑),小女儿才二年级。他在一次聊天中提到了他如何培养小女儿的学习习惯,他说除了每次回家要陪女儿玩,到了做作业的时间,他就会和女儿一起呆在书房,女儿做作业,他就坐在女儿对面安安静静看书。一个学期后,一次班主任给他看小女儿写的作文《我的爸爸》,里面女儿天真地写道“家里我最爱的是爸爸,但是爸爸最爱的是书,第二才爱我……”看到这里他乐坏了,然后告诉我“这样就够了,我的目的达到了。”就这样不露声色地,强哥已经给女儿的潜意识里建立了关于学习的正面联想,埋下了一颗未来小女儿将受益终生的种子。
当然除了以上情况,我也见过很多其他的促进学习的潜意识联想,有健康的,也有不健康的,因人而异:例如有的是男孩子在青春期里喜欢上了班里学习好的女生而开始发奋的;又或有的是喜欢的人嫌弃自己成绩不够好以后出路不好受刺激的;又或者有的学生是对自己的家庭深感厌恶,努力学习只为以后能远远地逃离自己的家庭;也有的是为了努力维持好孩子好学生的形象来赢得长辈与老师等权威角色的认可的;也有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生存现状的……我听过很多父母教育孩子说自己当年多么多么努力刻苦学习,其实不妨深挖一下自己当年的驱动力是什么?是否适用于孩子?
以上建立潜意识联想的方法,需要家长本身对心理学有比较深厚的功底(我和强哥就是在北京的NLP培训上认识的),同时需要把自己已经处理得比较好了,才能精准从容地拿捏,所以又回到了我们之前说的,对子女的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实到父母对自己的教育及修正上。另外在孩子越小的时候,越容易有效,因为孩子小时候意识的防护机制还不健全,比较容易操作,并且在进入应试教育之前(特别是中学之前),相对的家长与孩子都处于一个压力相对更小的环境,相对不那么容易用力过度弄巧成拙。
最后的最后,还是要问自己,要求孩子的那些东西,自己是否也做到了?我们要求孩子把心放在学习上的同时,自己放心在学习上没?言传始终是敌不过身教的,言传不过是嘴巴说说,常常只不过是主观意志一厢情愿,而身教则是潜意识最真实的流露,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远的。我们常说,只有把明白的道理自己先做到,在自己身上先结结实实活出来,他人才会受到你的感染而追随,这个道理放在教育上,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