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认知
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断追寻着意义,尝试着解释自己看到的一切现象,这样的行为模式从进化生物学来说是合理的,有利于基因的传播。
我们探索这个世界,解释所发现的现象,得出结论,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即便是4岁小孩也会追问着为什么,并对自己看到的现象进行解释,即使有时候他们并不知道准确的缘由,他们也会生编乱造,因为在进化的过程中留给人类的不是准确性,而是合理性。
行为合理化是由我们的潜意识所控制的,这里所说的潜意识是指大脑中不受我们所控制的部分。
裂脑实验中心理学家加扎尼加发现,人类大脑有个模块负责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诠释。实验中病人连接左右两个半脑的神经纤维被切断,由于大脑的语言中枢位于左半球,即使右半球看到了某些景象,也无法用言语进行表达。科学家通过分别给病人的左右脑传递不同的信息来引导病人的行为,当心理学家询问对方为什么做出这个行为的时候,病人开始杜撰各种理由来解释,这被称为“虚构症”。
这一实验表明人类虽然对外表现为一个整体,但是意识与行为却是由多个模块组成的,对本文而言更重要的是,有些模块会对人类的行为进行诠释,也就是行为合理化,这部分功能并不受我们的意识控制。有科学家通过检测大脑的活跃性发现人类的行为是发生在意识之前,而不是出现意识才有行为。
我们学习着很多经验,我们积累着这些对世界的理解并形成自我概念,比如做人要诚信,万有引力、相对论等,我们尝试着解释这世间一切,同时我们追求着人生的意义。行为合理化给我们带来生存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自我辩护。
如何处理矛盾信息
在我们形成对世界的认识中,如何处理矛盾的信息呢?大脑如何处理矛盾的想法?
心理学家和进化生物学家认为,人类有保持一致性地倾向,前后矛盾的人会被视为疯子、神经病而排斥在群体之外,只有相应的基因才有利于传播下去。
当我们自主做了某种选择的时候,我们更加倾向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生活中让我们遇到与原有认知不同的信息时,我们内心产生认知失调,我们会通过某些“努力”来减少这种不舒服,偏向于其中某个认知或者构建一种新的认知。
认知失调:费斯汀格将认知失调描述为一种紧张的状态,当一个人简单地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观念、态度、信仰、观点)时便会发生。两种认知如果是相互对立,则是不一致。认知失调是一种令人不快的经历,人们有动力去减少失调。
人类是这样一种生物,他们一生都在试图说服自己他们的存在不是荒谬的。------阿尔贝·加缪
认知失调的经历普遍存在,每个人都经历过。为什么当我们犯了某个错误或者伤害了某位朋友时,道歉会如此之难呢?失调理论为此提供了答案:因为我们并不是真心的那样认为。
在我的学生时代,我经历过一次印象深刻的认知失调并最终失去了一位朋友。
有一天晚上睡觉时父亲打电话给我,此时宿舍灯还开着我没有意识到有人已经睡了,而我打电话的声音,打扰到舍友,舍友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怒吼了我,我被怒吼声吓到了,内心十分惊吓懵逼和不爽。我的行为合理化模块开始行动了,它解释了我的心情,虽然是我打扰到对方,有错在先,但是如果对方提醒我,那我肯定会停下来,对方不应该在没有沟通的情况下这样对我。
大脑浮现出来的解释让我的生气很合理,但是此时我的理智告诉我,是我有错在先,而我是一个友好易相处的人,不喜冲突,我应该向他道歉。这时我经历了认知失调,一方面我觉得对方有错,凭什么我道歉,另一方面我觉得我是个好人,而我有错在先,我应该道歉,日后好相见。
这种感觉十分难受,最终我选择了发短信道歉,但是对方说没关系的时候,我的内心觉得对方竟然不说“我也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实在太过分了。此时我的行为合理化模块继续行动着,他是我的舍友,我们曾经是朋友,他也有错,他应该跟我道歉,这一认知跟“我道歉了,而他并没有跟我道歉”依旧冲突。所以在后续中我跟这位朋友保持疏离,此时我的认知是:他是我的舍友,但我们不是朋友,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直到这时候我才减少了失调带来的不愉快的感觉。
我们努力保持正确
试想着你公开表示要减肥,结果却禁不住诱惑大吃一顿,此时你会怎样做,按照认知失调理论你会努力减少失调保持正确,所以你应该会找过借口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比如明天再减或者我不打算减肥了,而不是我就是这样一个自我矛盾,控制不住自己的疯子。
社会上当你遇到困难时会帮助你的人更可能是曾经帮助过你人,而不是你帮助过人。从失调理论来看,帮助过你的人会强化相应的认知,如“你是个值得我帮助的人”,“我们是朋友”,而你帮助过的人在不想帮助你的时候,会认为你帮助他是理所当然,或者寻找其他理由。在其他角度中是付出越多,爱得越深;沉没成本。
上篇文章中我曾提到过证实偏见,这种偏见跟减少失调有关,在你做出某种行为后,你会对减少对反对信息的获取,这样的行为强化了你的认知和减少了失调。所谓忠言逆耳,人们确实不喜欢听反对的声音。
健全而健康的自尊
认知失调理论尝试着从一个更为本质化的角度来解释人类的行为。
当我们的行为导致无辜的人受到了伤害,我们可能试图去指责受害者。一个可悲但是极为普遍的现象是,所有的文化都倾向于用残忍的名字来称呼他们的敌人,将他们视为非人化的生物,比如二战期间美国称日本人为“日本鬼子”。
当你在工作中受到批评时,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优秀、工作认真负责的人,而领导的批评让你认为对方觉得我不是一个认真工作的人,你的自尊受到了挑战,你将心生怨愤,你可能会推脱责任给别人,或者觉得领导是个傻逼。然而如果你认为对方是觉得对你的工作大体满意,但是某些方面需要修改时,你不会将对方否定你的行为上升到否定你的人格,没有失调便不会引发太大的不愉快。
这个例子涉及到了沟通的问题,但我重点想提的是自尊。我将自尊定义为自我概念,自我认知。脱离实际的自尊是自恋,而我们所说自尊心太强的人便是这一种。
拥有健全而健康的自尊的人面对建设性批评时会说:“哦,谢谢你!”,而对那些自恋者来说并非如此。
一个健康的自尊应该包含这一点: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自尊心太低的人接受批评会进一步恶化他们的自尊,他们更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而自尊心太高的人会变成自恋,在社会中容易经历认知失调而反抗,希望保护自己脆弱的、基于不安全感的自尊。
不要急于辩护
如果个人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保护他们的自我上,他们将永远不会成长。为了成长,我们必须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但是如果我们打算减少失调,那我们就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