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苏梨衣
01
前段时间,公司来了一个实习生,叫梦露。梦露是北京邮电大学的大四学生,主修设计专业,应聘了我们公司的运营岗,作为一个典型的95后,梦露身上有着众多90后所具有的优秀品质。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她深谙新媒体平台的操作之法,对当下的热点时事信手拈来,对娱乐八卦有着自己的喜好和看法,甚至还代理了一个女装品牌成为微商大军中的一员。还未踏出校园大门,她就已经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有了清晰的职场路径规划。
梦露来公司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就提出了离职,并跳槽到一家4A广告公司做媒介。
在这两个月,我与梦露有频繁的工作对接,梦露做事麻利,也很有想法,加上性格开朗,我们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私下里都相交甚好。
所以,她也经常跟我抱怨工作上的不如意,比如公司的产品开发好慢、公司的流程有问题、每天只是报账调研学不到东西、上级领导不传授经验等等,每次面对这种情况,我都尽量开导她:每一家公司都有所谓的问题,没有一家公司是绝对完美的,职场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但最终梦露还是离职了,原因大概是,一:成长太慢学习不到东西;二:遇到了更好的橄榄枝,她梦想中的4A。
昨天无意间在微信上跟梦露聊了几句,问了她的近况。梦露告诉我,新公司的工作如何枯燥,每天只是整理表单数据,眼睛都要看瞎了,学到的东西很有限,正想着实习期未满就提前离职。我调侃到:你可以了解下外企的工作流程,起码能学会做一手好看的excel。
职场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你可以设置你的目标是从A点到B点,但你不能保证你一定走的是直线。在最短时间内的直线距离获取成功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状态,但实际上只有20%的人能达到这种理想状态,而我们大多数是处于剩余的那80%。
有的人两三年就能从专员做到总监的位置,而有的人在职场十年,还一直只是个小主管。这其中除了职业规划、努力程度等可以人为控制的因素外,还受天赋、智商、职场环境、机遇以及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周国平说:比成功更宝贵的是追求本身。我始终相信只要努力终究能够成功,只是可能会比别人慢一点,曲折一点,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心中有向往,奋斗正当时,享受过程,才能看见最美的成功之花。
02
如果说梦露是职场里的“激进派”,那么花花则属于毕业生里典型的“木偶派”。
花花是我的另一个实习生,96年的妹子。很温柔,又有点呆萌。花花在大学修的会计专业,应聘的新媒体运营实习生。
面试的时候我问花花,为什么选择来金融行业实习?因为我知道,实习经历对毕业后找工作至关重要。
花花告诉我,之前就一直有在关注我们公司,对我们公司有一些了解。我有些疑惑,一个20岁出头的小女生,竟然会对金融这个男性居于主导地位的专深领域感兴趣?从十几分钟的面试观察下来,花花是个乖乖女的形象,在谈吐沟通上也不是很顺畅,有时候甚至语无伦次没有重点,关于金融的了解和见识也是少之又少,花花基本不具备金融从业者应有的潜质。
后来我才知道,花花的伯父和嫂子都在金融行业从业,所以她大学才修的会计专业,耳濡目染下,想着以后出来进入金融行业任职。
我问花花,你喜欢金融吗?花花说:不喜欢,但是我伯父觉得去金融行业比较好。
花花还告诉我,她计划今年年初准备把基金和证券从业资格考下来,这样就可以为毕业后正式进入这个行业准备好强有力的敲门砖。
说来惭愧,已经在金融行业从业3年的我,从未考过任何一个金融类的证书,一来虽然身处金融行业,但偏向于职能部门,对金融专业性的要求并不是很高;二来,在工作中习得和积累的行业知识已经足够支撑工作所用了;再者,相比于岗位专业知识的掌握,金融知识明显要退居次位。而最最本质的原因,是我其实不那么喜欢金融。
很偶然地进入了这个行业,然后,换了好几次工作想出去,但再也出不去了。职位是有惯性的,第一份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工作的行业以及岗位,当然也可以选择偏离轨道,但是这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比如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大多数单位招聘要求有同业从业经验),比如一切归零的重新开始。我,不敢冒这个险,因为我已经是那个快30岁的“瓶颈期”的中年人了。
经过2个月的相处后,从花花的性格、工作能力等各个方面,我都觉得她不太适合金融这个行业,甚至不太适合做新媒体。或许同大多数临近毕业的大学生一样,她不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想要什么,未来的路会怎么走。别人指了一条路,看起来前途一片光明,那就这样走吧!
03
兴趣和热爱是成功的春药。
我一向是个不功利的人,高考填志愿,我在1分钟内就交了志愿书。因为我从上小学的时候就知道,以后如果能考上大学,一定要学中文。我不知道中文能带给我什么,我只知道每一次文学阅读都能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幸福感,这些东西看不到摸不着,也不显得那么有用,但是我切实能感受到它带给我的力量和变化。
毕业以后,因为文字能力还不错,就进了一家直销公司做企划,再后来接触了新媒体做品牌,再一点点升为管理层,我深深地感受到我的爱好带给我的实惠和利益。别人都说不能把兴趣当工作,但是我却在兴趣和工作中寻找到了平衡点,并将他们合二为一。
现在的大学毕业生,相对于我们那时候的社会环境已经好很多。我2012年毕业的时候,才第一次使用团购在网上预定了考研住宿的酒店,那时淘宝还没有走进校园,还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也不知道微博,更别说微信、头条和简书。我们那时候才是真正活在象牙塔里,与世隔绝,社会的变化一概不知,然后被一把推出学校的大门,茫然无措,四处碰壁。
就是在那几年里,迎来了互联网最好的发展时代,你们恰恰成为最好的受益者。世界每天的变化你们都了如指掌,还未走出校门,你们就已经知晓时事八卦网红戏精,网课的发达普及让你们随心所欲获取职业技能。
我们是晚熟木讷的一代,所以很多人需要父母帮忙做决定。你们被这个时代迅速催熟,更应该比我们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以及想要什么,而且你们有更广阔的空间去做选择、去试错。
我们一直奉行着所谓“合适的”而不是“对的”,去追求社会定义下的标准性“成功”。
现在这个时代,愈来愈去中心化,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越独特越有人关注你,你的流量、机会都会接踵而来。而如何做到独特,需要去发掘自身的潜质和优势,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冰心有一句话:修养的花儿在寂静中开过去了,成功的果子便要在光明里结实。
年轻人,别着急,慢慢来!
你想要的,时光都会给你,因为,这是属于你们的时代。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