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分享自《普通心理学》
一、生物遗传因素
1.双生子研究被广泛认为是研究人格遗传因素的最好办法。
2.现有研究来看,约50%的人格差异可归结为遗传差异。
3.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方面,遗传因素影响作用较大,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紧密的特质方面,后天环境的影响作用较大。
二、社会文化因素
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社会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的方向发展。
这种社会文化塑造出的人格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使每个人稳固地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因文化而异,(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具体看待)
社会文化对顺应的要求越严格,其对人格的影响力越大。(正反皆是?)
社会文化对人格的影响力强弱也看行为的社会意义,对社会意义不大的行为,社会容许较大的差异,对社会意义较大的,社会不容许较大变异。
社会文化对人格有塑造功能,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
三、家庭环境因素
人格的家庭成因,不仅是自然的遗传因素,重点也在于家庭差异及不同教养方式等因素。
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人格特征有不同影响。
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为三类教:
一是权威型教养方式:父母支配欲强,孩子容易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甚至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不诚实是否是对强支配欲的一种反抗?)
二是放纵型教养方式:父母溺爱、任孩子随心所欲、甚至失控教养,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唯我独尊、蛮横无理、胡闹等。
三是民主型教养方式:尊重孩子,父母对孩子既有积极正确的指导,也有自主权的给予。孩子容易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
另:
Kagitcibasi 依据家庭中两代人之间的“独立—依赖”关系,归纳出三种典型的家庭教养方式:
X型:家庭中父母与子女在物质与情感上的关系都是相互依赖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顺从,属于集体主义模式。
Z型:家庭中两代人之间在物质和情感上都是相互独立的,亲子关系的取向是独立的,属于个人主义模式。
Y型:X和Y的辩证综合模式,强调在物质上的独立,情在情感上的相互依赖。
在具有集体主义文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大规模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背景下,家庭人际关系可能向Y型转化。
思考:也许还会出现一些其他型,如物质上依赖,情感上独立,你身边有这样的教养方式吗?你认为这种教养方式是一种病态的畸形,还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或长或短的经历的过程?
四、早期童年经验
幸福童年有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练孩子坚强的性格。
早起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决定作用,与其他因素共同决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五、学校教育因素
教师对学生人格的发展具有指导定向的作用,班集体、少年同伴团体等同伴群体对人格发展有“弃恶扬善”的引导作用(思考:同伴群体中的善恶标准少数也许不是符合法律或道德的,所谓善恶的参考有时可能是一种缺乏理性的,从众的心理选择)。
思考:一直以来,在对包括人格在内的学生的各方面培养塑造上,学校教育都是不可忽视和备受关注的关键之环。
单就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影响点来看,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和抓班集体及学生小团体思想素质提高等工作就是一个持久发力的课题。这一课题也是催生追求精英教育思想的力量来源之一,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前提也是在这些类似的源头性的课题上,也许任重道远,但是,庆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正在一起努力!
六、自然物理因素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作用。
七、自我调控因素
人格的自我调控系统就是人格发展的内部因素。
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以:
一是能客观分析自己,不把遗传或文化、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局限视为阻碍个人发展的因素,而会有效利用个人资源,发挥个人长处,努力改善和完善自我。(客观分析,认清自己很重要呀)
二是有创造功能,可以变革自我、塑造自我,不断完善自己,将自我价值扩展到社会中去,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我价值。(把个人梦与中国梦有机统一的科学支撑之一?)
依靠自我调控系统去完成的自我塑造可以伴随人的一生,需要不懈努力去完成。
思考:
总的来说,相对于人格的自我调控,其他的影响因素都可以看做是外在的,如果内在足够强大,又何惧外在之弊?
我们也许可以试着去做这些: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已经经历的遗传影响、社会文化、家庭教养、童年经验、学校教育、甚至曾身处的自然环境等,无论其好坏,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在自我调控上的不懈努力,对这些过往经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存优去弊,也许,我们还来的及对下一代的上述某些方面进行帮助性的、预先的择优去弊,这可能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贡献!幸运的是,如果你愿意,那就可以去为之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