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人就是要不断超越,做更好的自己”。你可能觉得这是一句鸡汤,但仔细想想,我们活着到底在追求什么?
人活着有哪些需求呢?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给出了答案。他认为人追求的东西远比生理性的“活下去”更复杂。他提出了需求金字塔理论,就是人的需求像金字塔一样,分很多层,越往上,需求的级别越高,达成的时间也越靠后。
这个金字塔从低到高分成五层,顺序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尊严——自我实现。
初级阶段——匮乏性需求
这个金字塔的底层,是生理需求,也就是人为了活下去产生的需求。毕竟一个人饿极了的时候,别的需求都要往后站。比生理需求高级一点的,叫安全需求。这两个需求有冲突的时候,比如说我们知道外界有危险,但我确实饿得受不了了,那我可能冒着危险也要去搞点食物。所以,生理需求比安全需求更基础。
这两个需求从本质上来讲,都属于匮乏性需求,意思是当这类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优先满足它。但只要它被满足了,我们就不再关注了。
中级阶段——发展性需求
马斯洛认为,在匮乏性需求上,人和动物没什么两样。但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我们还有更高级的需求。而这些更高级的,就叫发展性需求。在需求金字塔里,爱不是单纯找个伴侣生孩子,而是一种信任和归属感,是发自内心感觉到“我和别人是有联系的,我们彼此关心”。这种需求可以推动人和人产生联结,走向社会化。
社会化的下一步就是个体化,当我们感受到被爱之后,进一步的需求是被尊重。尊重和爱有点不同:爱是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而尊重是保持一个人的独立性,并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高级阶段——超越性需求
这种独立性再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超越性需求。“我是一个独特的人”,所以我希望做一些有价值的事,这就是个体化的终极理想,叫自我实现。在马斯洛的体系里,自我实现就是一种超越性需求。
这是人生的高境界,名利都不再重要了,我们要有所创造、有所发现,我们要解决这个世界的问题,为此我们非常乐意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树立正确的三观,有高尚的道德,避免各种认知偏误,追求真理……
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不只是为了解决生理的匮乏,而是出于发展性的需要。人的成长,就是一次次地从稳定走向突破,从关爱中获得自我成长的能量,以及从个体走向人类整体。
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迁移到管理学里,就是如何找准需求,激励下属:
第一,生理需求。员工首先要生存,对这个层次的激励没什么花把势:给钱。你和他谈梦想会被抵触:别和我谈梦想,我的梦想,就是不用晚上去和大爷大妈排队抢打折蔬菜。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给更多假期,就是最好的激励。
第二,安全需求。员工如果总提心吊胆,自己的工作会不会明天就没了,千万不能生病,不然就得卷铺盖走人。那么公司的愿景、使命、价值观,和他没有半毛钱关系。各种福利、保险、严格执行的规章制度,是对提心吊胆的员工,最好的激励。
第三,社会需求。别发旅行津贴,组织大家一起去旅行;别发儿童节礼券,组织员工办亲子活动;别发健身补贴,举行运动会健步走。这些都是很有效的友爱激励、归属感激励的手段。
第四,尊重需求。这一层,是顶级管理者的秘密武器。唐骏还是个小经理时,有次微软全球CEO Steve Ballmer从他身边路过,问了句:Jun, how do you do?唐骏说,他当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此,他强制自己记住每个员工的名字、学校、职位等。
第五,自我实现需求。对处于这样阶段的人,别说:我有个赚钱的好点子,要不要一起来?你要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想和我一起改变世界?尤其是现在95后、00后员工,家庭条件都很好,根本不在乎工资多少,而在乎能不能实现自我价值。
激励就是要找准员工所处的阶段,不然以生理需求的手段,去激励自我实现需求的员工,他只会觉得你太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