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聊聊《活着》这本书。
豆瓣评分9.3分,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还有各种各样的荣誉,这里不再赘述。
01
《活着》讲述了上个世纪,地主家出身的福贵,在经历了那个世纪政治上一系列的风云变幻,经历了自己生活的喜怒哀乐和身边亲人相继去世,最后与一位老牛相依为命的故事。
看到最后,感受到的,并不是福贵的坚强,而是全书一种“我经历了磨难,我是生活的强者”的氛围。
苦难和我们人生的成功程度不成正比。
福贵悲惨的命运,有多少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有多少是因为个人的无能?
他出生在民国时期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却嗜赌成性,最终败光了家产,导致家里一贫如洗。他娶到了漂亮的家珍,却不懂珍惜,整日沉迷在妓院和赌场。
他有一个女儿和儿子,儿子因为献血过量而死亡,当得知需要献血的是他的战友时,他却选择了沉默,让自己的孩子就这样死去。死者已逝,而生者却承受着比死者更巨大的痛苦。
他的苦难,一部分是当时特殊的环境,另一部分,是他自己的选择。文章通篇都在讲述福贵苦难的人生,讲述他如何在苦难中挣扎前行,却不敢直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02
看到《活着》,会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前不久“河北寒门学子感谢贫穷”的新闻。
女孩凭借自己的勤奋和努力考上了北大,却写了一篇文章感谢贫穷。
在文章中,她这样写道:
贫穷带来的远不止痛苦、挣扎和迷惘。尽管它狭窄了我的视野,刺伤了我的自尊,甚至间接带走了至亲的生命。但我仍想说,谢谢你,贫穷。
贫穷并不会给她的人生带来多大的改变,她能考上北大,凭借的是自己的努力和家人的支持。
贫穷给人带来的不止是物质上的匮乏。如果没有贫穷,说不定她的人生会比现在更精彩。
人难免有天生自怜的情绪,当长久处在某个环境中无法挣脱时,就会找各种理由来说服自己去适应环境。
她感谢的,其实是那个默默付出、积极向上的自己;福贵感到无奈的,其实是那个无能和不懂珍惜的自己。
03
福贵步入晚年时,与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一人一牛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坦然面对生活。
面对生活上的一系列变故,无论是因为环境,还是个人的选择,福贵都敢于接受,这也让他变得坚强。
而苦难带来的,除了让他变得坚强,表现他人格的伟大之外,并没有太大的价值。他依然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他的生活依然窘迫,他的回忆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涩。
中国的一些作者总喜欢用苦难来表现主人公的伟大,似乎他没有经历过苦难,他就没有办法成功。
可这无法解释像歌德、泰戈尔这样顺遂的天才,也无法解释像关晓彤这样的幸运儿。
苦难本身并没有任何价值,如何面对苦难才更加重要。
对于没有选择的苦难,默默忍受是毫无意义的,如何脱离这样的环境或者做些什么,比单纯地感动自己更为重要。
看完全书,有的不应只是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