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吉拉·李·杜克沃斯(Angela Lee Duckworth)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华裔心理学家,美国天才奖获得者。她在27岁时辞去了纽约一份前途无量的工作—企业管理咨询师,选择到一所公立学校教七年级学生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她很快意识到,把优生和差生区别开来的标志并不是智商。那究竟是什么呢?讲者在演讲中表示,该标志是毅力(Grit),毅力预示着成功的到来。
随意浏览到安吉拉·李·杜克沃斯的演讲视频,视频中的她面貌上来看就是一位中国中年女教师的模样。但英文流畅,演讲自然且有感召力。看完演讲,自然了解了一下这个人物的背景。打开她的英文个人主页,看到她先后求学于哈佛、牛津、宾夕法尼亚,不明觉厉。
杜克沃斯的结论是建立在实证基础上的,自然很有说服力。作为一位长期从事一线教育的中学教师,我也很认同她的观点。但我想换一个词表达我此文的主题,这个词就是“韧性”。韧性这个词,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比毅力稍显“柔软”,有些“弹性”,没有毅力那么毅然决然,而多了一份沉着向前的底气。
教和学都是需要韧性的。老师的教有韧性,学生的学就会有韧性。反过来,遇到学习韧性很强的学生,老师自然也会教得更耐心、更细致、更努力。教学相长,这“长”我觉得读成cháng也未尝不通。教育,就是长久的相互陪伴。特别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教师长久地,坚持地做正确的事,学生一定会有更长远的收获。当然,这一切的一切,建立在韧性这个词的基础上。
刚教书那会,意气风发,遇到学生出问题,恨不得快刀斩乱麻。有一次抓一个调皮的学生在办公室大声训斥,慷慨陈词后学生蔫巴巴的,自己也说不动了,挥挥手让学生离开。学生走出办公室,透过玻璃看着他长吁一口,表情顿时轻松来了许多,我又茫然了。旁边的老班主任劝了我一句:“这样的学生,慢慢来,温水煮青蛙吗。”
后来我才知道,这“温水煮青蛙”里,也蕴含着教育的韧性。
09年第一次教毕业班,遇到一个男生叫小叶。升入初三年前,每次语文考试成绩都是个位数,2、4、6这样的得分。因为他只会涂选择题,涂对一个2分,以此类推。所以运气好得个6分,运气不好就2分甚至0分,他习以为常,以前的老师也无能无力。
到我教他的第一个学期,情况依然如此。我也让他到办公室单独默写,但他真的半个小时都记不住一首《竹里馆》。我又耐心和他一句句讲解意思,并且告诉他困难的“篁”字、“啸”字怎么写。但一节课过去了,他只写出“独坐”二字,让我无奈又好笑。
我试图和他交流,他能听懂我的话,也可以用简单的句子回答我,但就是记不住东西。我慢慢观察这个孩子,发现他写字很认真,一笔一划地把字写的大大的,像刀刻一般。我就想这样的孩子如果不在卷子上写几笔字可惜了,既然默写不会,阅读和作文能不能想点办法。
我就问他阅读文段看不看得懂,他回答我不懂。我又问他知不知道为什么文段有点词加了点,有些句子划了线。他告诉我这些句子是要考的,后面的题目会提到。
我很高兴,告诉小叶,以后知道题目考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段落,你就把考的这个段落完整地抄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这样可能会得点分。小叶疑惑地看着我,我告诉他放心去抄。
后来月考,小叶答题卡的阅读题区域抄得满满的,一共得了5分,加上选择对了三个,语文成绩首次突破个位数,我和他都很高兴。
趁着他高兴,我又开始教他写作文。但是小叶每写出一个字都很困难,几乎是每个字我都要写给他看他才会对着写。至于写什么内容,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看到这个情况,我调整策略,决定教会他写一篇作文就好。我就问他初中三年最想写什么,他说最想写我。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对他很好。
于是我和他共同完成了一篇作文,题目就是“我的老师”。这篇作文的开头我至今记得:初中三年,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他是一位真正对我好的老师。
为了往下写,我让他回忆与我交往的事情,他断断续续说了三件。第一件事我都不记得,他说自己初二时,有一次在操场打球晚了书包被锁在教室了,求助于我。当时我没有教他,但还是陪着他去门卫那里找到了班级钥匙,开门取了书包,所以他初二就记得我。
第二件事是我初三体育中考时鼓励他好好发挥,他满分后我在全班表扬了他,这件事我是记得的。
第三件事他说出来时我吃了一惊,他说希望拍毕业照时能够和我站在一起。我说现在毕业照还没拍啊,他回答我说作文可以写李老师很喜欢我,所以拍毕业照时专门和我站在一起。
听到这我就笑了,小叶也不是没有一点创造力吗!
于是我们一同用了四节自习课完成了一篇作文,作文的结尾这样写到:初中马上毕业了,很幸运遇到李老师。我要把和他的毕业照久久珍藏,他是我喜欢的老师。
写完这篇作文后,我告诉小叶,以后不管考试遇到什么作文题,就写这一篇就好。
那年区二模,作文是半命题“收藏_______”。小叶补全后的题目是“收藏我的老师”。开篇他改动了一下:初中三年,我最喜欢的就是我的语文老师李老师,他是一位真正对我好的老师,我要把他收藏。
其他的内容他都没有改动,最后这篇作文得了31分,加上基础得到的11分,他语文考了42分。
尽管他的成绩还是全班最低,但我看到教与学的韧性在我们朝夕相处中潜滋暗长。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虽然是一句长期被一线老师反感的话,但也是有其道理的。换个说法,应该是:没有用心教不会改变的学生,这样可能更合理些。
这其中的用心,就体现了教的韧性。
教需要韧性,学同样需要,甚至更需要。
最近一名十七岁的高中生在母亲面前跳下高架桥,引起热议。看相关报道,孩子成绩一般,也许在求学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磨炼韧性。
“宝剑锋自磨砺出”,这其中的“磨”字,道出了韧性获得的途径。如玉君子,必须切磋琢磨。学习上遇到的障碍、痛苦、乃至失败,都是韧性的磨刀石,韧性的锋芒也必将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变得光亮起来。
这张图片是我这周体育中考时拍的,相片中的孩子我教过两周,但叫不上名字。他考完引体向上获得满分后,憨憨地向我展示他的双手。后来这张相片被海湾的老师们一次次转发,我们知道了照片主人公的名字——邱文朗。据他的老师说,文朗平常就是一个阳光正气的孩子,在学校艺术团里演奏单簧管,不管训练多苦,都毫无怨言。
我又记起我三年前我教过的廖慧同学,她也是当年中学的学校状元。实话实说,廖慧不属于那种天资很高的孩子,但她学习的韧性真是特别的强。
初三,我们有一本总复习资料,资料很厚,而且分为主书和训练册多本,以往历届的学生基本都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写,到最后都有大半没有完成。而廖慧同学是我教过的学生里第一次把书中所有题都完成的人,我给她答案后,她一一对照,有问题求教于我。对于有些题目,我也很困惑,后来发现有些题目确有问题。就此,她还给整本书做了一个勘误的标注。
有这样的学生在,对老师也是一个鞭策。备课不敢不仔细,讲题不敢不认真,出题不敢不慎重。
廖慧考上深中后,开始也不显山露水,后来凭借骨子里的韧性,一路向前,听说现在已经保送北大,祝福她。
韧,在百度中的释义如下:
形声。字从韦,从刃,刃亦声。“韦”本指“复合皮张”,特指熟牛皮。“刃”指刀刃,引申指“割”、“划”。“韦”与“刃”联合起来表示“耐割耐划的皮张”。本义:耐割耐划的皮张。转义:皮革柔软而结实,受外力作用时虽变形而不易折断。
教书与学习,都要如熟牛皮一般,柔软而结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