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思
文:Recycler
21/368.1609
简版:质疑经典是为了找到真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南怀瑾老师的大学微言,越看越不想看。引用了大量的佛学术语。对于我这个初入佛门的都看不懂,更别说那些对佛不感兴趣的人。其实有一个问题需要搞明白,为什么要用佛家的知识去解释儒家的东西。如果我家有个电灯,你家有个电灯。可以互相解释电灯原理。如果用我家的电视,解释你家的冰箱,这原理就解释不通了。南怀瑾老师,既然敢用佛家的东西解释儒家的东西,就是因为觉得佛家的东西他很熟悉,又觉得儒家的东西他也很熟悉,而且觉的两个差不多。所以用一个大家熟悉的事物解释一个大家不熟悉的事物,目的只是为了让人理解。而在广大的人民眼里,两者能一样吗?是个人的主观判断,还是客观事实呢?很多事实就是这样,都是由人感觉出来的。
也许事实就是如此,但凡称为“教”,不管这个教还是那个教,虽然细枝末节的东西可能不同,但是主要的宗旨是一样的,简单来说就是爱与和平。对自己可能有些残忍,但是对于别人至少要保持中立,不能有侵略性。有如此教义的宗教才能在历史中留存下来。也就是现在留存的宗教的教义基本上是一致的,用人们熟知的佛教解释儒教,有一些道理。
大学全文字不多,解释也通俗易懂。看过以后怎么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意犹未尽。全文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个是前因那个是后果,是为了修身而平天下,还是为了平天下而修身。反正我没看明白。在文中是以递进方式介绍,又以反推的方式回到原点。正好一个循环,所以我也分不清重点是什么。看似一个循环,但是从儒家其他文字中能读到出世的意思,也许《大学》就是儒教所有文献的前言,告诉大家出世-平天下的步骤,然后再反推解释平天下应该如何去做。
相当于一本食谱,想要吃到鱼香茄子,准备材料,然后下锅,就能吃到鱼香茄子。要想吃到鱼香茄子,前提必须下锅,下锅之前要准备材料,这都是一样的道理。
方法讲了,具体方法怎么做呢?本以为在书中某一个部分,我没找到,还是南怀瑾老师提醒,开篇第一句便是方法,“在明明德”“知之而后定”明白什么是正大光明,就可以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什么是正大光明,又回到了儒家的教义,仁义礼智信。只要坚信这几个字,做到这几个字,就可以达到平天下的最终境界。
仁义礼智信在我看来,是通过一种无害的规则,使人们能够和平共处。但无害的规则并不是只有儒家那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逻辑关系,还有一种平等互不侵犯的游戏规则。这种游戏规则也无害,也能使得人们和平共处。是孔子没想到,还是已经被别人提出,孔子想另辟蹊径。无法得知。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搞不明白,为什么修了身就能齐家,齐了家就能治国,治了国就能平天下。有很多例子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也有很多反面的例子。我做好我自己了,可是小孩不听话,家里并没有齐。家里齐齐整整,但是能力有限治不了国。小国好治理,但是与其他民族在一起,就难以平天下。这个修身到平天下的逻辑是否有问题呢?好像并不是必然,自己要做好,还需要其他人的配合,需要其他人认可我所认可的社会准则。别人不认可,最终结果就难以实现。不管是什么样的准则,孔子的准则也好,老子的准则也罢,即使是魔鬼的准则,只要所有人都能接受,并能习以为常,平天下也不是难事。
还有一个更加令我疑惑的问题,感觉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样的意思。修身完成之后,就不用管修身的事了,只要管齐家的事就可以了。如果修身和齐家出现矛盾呢?就像是,我坚持正义,也坚持爱家人的理念。要是家人犯法,我该如何是好。如果家庭影响个人,个人影响家庭,国家和天下二选一,该如何选择呢?这些矛盾的问题。我从书中找不到答案,从历史上大儒们也找不到必然的答案。说好的平天下,其实都在为各自认为重要的事忙碌。
理念、观念人人都可以想几条,喊口号的事人人都可以做到,践行口号的人大有人在,正因为存在各种口号,所以无法形成统一的规则,也无法实现平天下。唯一能够实现平天下的口号就是,承认“人与人不同”这条统一的准则,由此才能进一步研究平天下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