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你就是个奇迹,那我说奇迹的名字叫做母亲,杨乃斌如是说。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杨乃斌,一个八月大因一次发烧导致耳膜受损,丧失听力。他的母亲为了能让他像健全人一样成长,执意将他送进普通全日制学校。所以从他开始上学的那一天起,母亲就成了他的同班同学,小学,中学,大学,整整十六年,期间的艰辛,非常人所不能想象。2014年,杨乃斌和自己的“同桌妈妈”陶艳波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当所有人都和杨乃斌说,你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只有杨乃斌的母亲说,我发誓,只要我活着,就一定让你有学上。这是一个无权无势的母亲说出来的话,不为什么,仅仅出于母亲的一种强烈的保护心理。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个势单力薄的母亲牵着听障儿子的手,一个学校一个学校的去求校长,校长害怕,直接躲着他们,母亲就带着乃斌坐在操场上哭。孩子没学上,校长不肯收。
我的孩子,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在我眼里最可爱的天使,被人百般嫌弃。你能想象一个母亲内心的恐惧与绝望吗?可就算这样,儿子的一句“妈妈别哭,我们还有好多学校没去呢,咱们明天再去别的学校看看”,母亲擦了擦眼泪,摸摸儿子的头,重振旗鼓,不要脸的,和校长死磕到底。
为了给儿子一个正常的语言环境,排除万难,甚至付出了一个女子最美好的光阴,杨乃斌母亲的世界只环绕着杨乃斌转。十六年,5840天,24560个学时,这个中酸甜苦辣,彼此才能感同身受。
每天早上六点,妈妈和儿子各背一个书包一起上学,妈妈的书包里装着一个大笔记,和儿子课间需要玩的一些小游戏。儿子听力不好,不容易和同学沟通交流,母亲就使劲地凑合,拉近儿子和同学的关系,同时为儿子搭建一个和别人讲话的平台。
在学校老师讲课的语速很快,杨乃斌跟不上课程,母亲就跟着学,学了再教给儿子。杨乃斌的母亲是学俄语的,英语二十六个字母都不认识,儿子的英语老师上课全程讲英语,杨乃斌的母亲听不懂就默默地将眼泪藏在眼眶里。下次来上课,就带一支录音笔,把老师讲的话,录回去,一遍一遍地听,直到自己消化了,再和儿子讲。
就这样,白天,母亲是杨乃斌的同桌兼耳朵;夜晚,母亲是杨乃斌的老师,一人分饰两角。在妈妈的帮助下,杨乃斌无障碍的融入了健全人的世界。
其实,杨乃斌的母亲完全可以送他去聋哑儿童学校,这样杨乃斌的母亲就不用费那么大的劲陪着他上学,自己也不用活得那么累。但是,杨乃斌的母亲说,没有语言环境了,孩子以后走到社会,受了委屈都无法表达出来,这对孩子一生太不公平了。
杨乃斌的母亲并没有像中国的传俗中,养儿防老,要孩子怎么样大富大贵,孝顺自己。她唯一的想法是希望孩子受了委屈能说出来,就这么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愿望,她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眼里只有儿子。
坎坎坷坷,杨乃斌的母亲将他拉扯长大,好在杨乃斌很争气,考上了全国211高校,不辜负母亲十六年的艰辛,在收到大学通知书的那天,杨乃斌的母亲终于放心睡一个安稳觉了,十六年来,夜夜担心受怕,辗转难眠。在接受董卿的谈访时,杨乃斌的母亲坚定地,连说了两次“值了”。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妈妈对杨乃斌的爱,让一个听障儿童健康的成长,没有丝毫的自卑和内向。毕业后的杨乃斌参加了天津市残联工作,想把妈妈对自己的爱传递给更多的像他一样有困难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将爱延续。
在《朗读者》节目的最后,杨乃斌朗读了冰心的《不为什么》,谨以此篇送给母亲。杨乃斌的朗读没有朗读者该有的面带笑容,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样不标准的普通话,面无表情以及平淡的语速,就像他波澜不惊的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他眼睛里凝视的目光,拼命将每个字咬清晰的行为征服了视频前我的眼泪,也征服了观众的眼泪。
杨乃斌的母亲坐在台下一动不动,只能从她眼眶里隐藏的泪光,和时不时的点点头,看出她在用心的听着儿子的朗诵。
她就是这样陪儿子走过来的,岁月峥嵘,爱不变。16年的陪读,几千个日夜的陪伴,不为什么,只因你的身上流着和我一样的血,只因你是我的儿子,只因我想让你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无戒二十一天训练营之坚持第十七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