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我常常听到这两句话:一句是“道理我都懂”,只是懒;另一句是“懂了这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听起来让人沮丧,懂了这么多道理,结果没什么卵用,该懒还是懒,提升不了行动力,自然改变不了人生现状;对于一个正确的道理表现出懒惰,就是认知能力和不自律的原因。
“以前以为自由就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来才发现,自律者才会有自由”。
随着阅历的增加,渐渐发现,每一个不自律的行为,都会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一项调查显示,90%的人都认为自己懒,认为自己能变得更好却不愿意变得更好,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自己能力高估,另一种是对自卑的保护。
明确意识到自己懒却不愿意变得“不那么懒”证明他对于如何做事的认知模糊不清,并不清楚付出更多的成本能否带来更好的结果。
为什么大家都知道自律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却很少有人做得到?
何为自律?就是两这两件事做到极致化
1
去做不喜欢但应该做的事
听说过古代有一种修行方式叫做“苦行僧吗”?
这些僧人蓬头垢面、衣衫褴褛、总是主动去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事,如长期断食,甚至断水、躺在布满钉子的床上、行走在火热的木炭上、忍受酷热严寒等。
他们让自己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样就可以更快地获得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
虽说苦行僧被认为是一种修行的捷径,但是他们和那些修行自律的人相比,在同样的时间内吃的苦更多、更深刻。
世间哪有那么多心甘情愿和心情愉悦的事?除非是好逸恶劳,娱乐享受,越有用的事情做起来越不舒服,这就是人性的弱点。
大师们都主张:咬牙去做
所以,要做到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意义的事,以此来磨砺自己的心性,
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而此时这种自律的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2
不去做喜欢但不应该做的事
俗话说:沉醉于各种短暂而刺激的快乐,是消耗一个人精力的最好方式。
看看我们身边吧,各种视频、娱乐节目、游戏等等让大家沉浸在各种浅层次的刺激里,一个个碎片化的满足让我们上瘾,沉溺在其中不可自拔。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娱乐圈、游戏短视频那么发达的原因,因为必须让大多数人把自己多余的精力消耗掉。
王阳明说:“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一颗检讨自己的心,才能够克制约束自己的欲望;
因为自律意味着你必须有所放弃,放弃自己的偏好,放弃自己的惰性。
你想要保持完美的体型,健康的身体,就必须和垃圾食品说再见;
你想要成为学霸,拿到奖金,就不能半夜三更玩游戏,谈恋爱煲电话粥;
你想要有自己的事业,就必须在业余时间,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拒绝无意义的社交聚会。
记得,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人生不是道理的集成,是极细腻的实践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