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学之父爱德温·史纳曼:每个人自杀死亡,至少会影响六个自杀者的亲友,因为自杀是一种可模仿学习的行为。
五项自杀危险因素:童年时曾受过虐待,家中没有内聚力,家庭中有精神病史,经历不同程度的失落:失学,失恋,失业,失婚,吸毒或滥药等,加入危害社会的团体,曾经尝试自杀等。
基本上,青少年自杀原因和心态特质可简单归纳如下:
严重的情绪困扰而未能解决;
求脱离痛苦;
一种沟通方式;
共同的一个态度是:自杀是因为对自己的生命负不上责任,找不出答案,无助与绝望,疲累而没有力量坚持下去,便选择了自杀。
自杀路线图:
有三个因素,风险因素、保护因素与自杀区;
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有三个层面:
1、个人功能缺损,冲动,自卑,无助和绝望,不少研究指出,绝望与抑郁症和自杀呈正相关,也认为绝望是决定了青少年自杀的一个主要因素。
自杀的儿童与青少年多表现:激烈的情绪困扰,涉及抑郁、愤怒、焦虑、无望、无价值感,以及无力改变问题,令人沮丧的情况频发。
2、社会文化不和谐,环境因素,包括不合理的社会期望、父母不切实际的要求,缺乏幽默感,学业成就等与个人价值的不合理理念。此时,自杀的青少年,多数没得到家庭的支持、理解与沟通,而在同一时间内又经历太多的负面生活。
青少年最重视的是群体生活,面对社交生活,缺少了应对技能,少了家人朋友的支持,独自面对。当乏力之时,也是最后的一刻。
3、病理不健全,自杀倾向多的人,都会患有一种以上的病理。超过1个月的时间,感到无助,孤单。用刀片来刮伤自己,一般是内心受伤,感到非常痛苦,要用肌肤之痛来超越内心的痛。
保护因素区。
情绪、认知和社群,三者相关联,情绪包括:认识情绪,应对技巧和策略,处理压力;认知指:对知识层面,对生命与死亡的认知与理解,如何 面对死亡?社群:网络,泛指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支持,家人,朋友,同学,社会架构 ,还有资源方面:医药,物质,心理援助等。
精神失衡,精神病必然是青少年自杀的相关因素,那么当事人的应对技能、死亡概念和生活目标,都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作为对此的缓冲。
同龄人自杀的影响,会产生认同感,在这方面要多注意,同时,要做好关于死亡的知识认知。
家庭与学校是他们的缓冲区,另一个重要的缓冲区是,让他们有能力应对这些问题,提升他们的认知。对自我价值,自我形象,生命意义和目标,被爱和爱的经验。现在的社会,多数是方便面的文化,让父母也跟着焦虑,不能真正的沉下心来去辨别哪些是真正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