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经常听到别人这么和你说:
你是不是也这样经常和别人说?
你是不是也因此经常责备自己:“为什么我做不到?为什么我就是不行?为什么我就是高兴不起来?为什么我不知足?为什么我这么矫情?为什么我这么差?
“原来我是个失败者!”
“道理我都懂,但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啊!”一个经常来自内心的嘶吼声,把我们带入到崩溃的边缘。有时候劝别人头头是道儿,有时候觉得人家讲的也非常有道理,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人间清醒,大彻大悟。但是,我们却依旧陷入消极情绪无法自拔。
首先,就是要停下来!请不要内耗和指责自己了,你以为这样会让自己好起来么?其实你是在把自己拉入悬崖,因为你说的话是可以被另一个自己听到的。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一个对心理界影响巨大的人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告诉我们,你认为的自己,也许真的不是一个人。你的矛盾和纠结,来源于你的内在在打架。
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自我与本我》一书,他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处于最底层,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本能冲动,特别是性冲动。它是混乱的,毫无理性的,只按照快乐原则行事。就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吃饱了就笑,饿了就哭,想撒尿的时候随时随地撒尿,生气了就咬妈妈的乳头。没有任何规则和制度所约束,我自己高兴就好。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即能进行自我批评和道德控制的理想化了的自我。超我的主要职责是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遵循“至善原则”活动。比如,你长大了,当你想撒尿的时候,你必须找个厕所。因为超我内化了社会规则,TA会告诉你随地大小便是不文明的行为。所以你得控制你自己。
自我(ego):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自我充当本我与外部世界的联络者与仲裁者,并且在超我的指导下监管本我的活动。它是一种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实际条件来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决定自己行为方式的意识。就是通常所说的理性或正确的判断。它按照“现实原则”行动,既要获得满足,又要避免痛苦。
比如,刚才找厕所的例子。本我说:我憋不住了,我要马上撒尿。超我说:不行,随地大小便太不文明了。自我就是充当现实能接受的调节作用,给出比较中和的解决办法。自我就会说:那就找个角落,没人的地方撒尿吧。
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互动良好的人人格正常,三者长期冲突是心理异常的主要原因。
所以,从这方面看,其实你的内在至少有三个“我”。一个婴儿叫“本我”,一个家长/父母叫“超我”,一个和事佬叫“自我”。
本我(婴儿)说:我很生气,他这么说我,我就是不高兴!我讨厌他
超我(家长)说:做人得大气一点儿,成年人就得是理智的,不能耍小孩子脾气。
自我(和事佬)说:别生气,把自己气坏了不值得。而且人家也许没那个意思呢,你别小心眼儿。没事儿,没事儿,过去了就好。
婴儿(本我)会是什么样子的感受?我的生气是不被允许的,是我的错,是我的问题。也许这个小婴儿就慢慢、慢慢地退到了你看不到的角落里。因为父母(超我)不喜欢我,和事佬(自我)也说我。
没有了“不懂事”的婴儿,你的生活似乎顺畅了很多,所有的事情你似乎总能通过理智办好。但渐渐地,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你明知道这样就可以是最好的选择,但你却做不到。或者是你做到了,你却总是开心不起来。你无法再控制负面的情绪到来。
你还记得那个那个受伤的小婴儿么?因为TA被你遗弃在了小角落里。TA有很多情绪想和你说,TA想被保护,被呵护。而你似乎抛弃了TA。
这就是心理咨询中经常提到的“自我和解”。这个“和解”只有在看到小婴儿的时候才能够开始,如果看不到,我们所谓的“和解”也只不过是再一次的自我否定和压抑。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产生一个疑问?那要怎么办?我生气了,我就破口大骂,拳脚相加就没事了?
小婴儿要的只是你的理解。自我(和事佬)说:我知道你很生气!确实,他这么说真的很伤害你,这让你很委屈对不对?我知道你承受了很多!走,给你沏一杯热牛奶喝好不好”
这样的你是什么感觉?
很多时候,我们知道的道理都是脑子在说话,理智占主导。但是,真正让我们自发行动起来的却是情绪。只有那个“小婴儿”被理解到了,TA才会愿意去做。你才会有种身心合一的舒适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