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一:
假如你走在人行道上,突然有一个人速度飞快骑车冲向你,你立马出现紧张、恐惧、发慌、肌肉紧绷之类的反应,本能地迅速避让,立马退到马路边上,车与你擦肩而过,你还在心跳不已,迅速的避让保护了你的安全。
反应一:你暗自庆幸,辛亏我恐惧、紧张,这些反应让我及时避让,没有被伤着。(初级反应)
反应二:你看你,路都不会走,就不能往边上走一下吗?你看你,肌肉都紧绷起来了,胆子太小了,无能的家伙;你真没用,人家这样横冲直撞的,明明就是他不对,怎么不拉着他评评理呢?你能做得好什么事,为什么这些倒霉的事都被你碰上,你就是个废物。(次级反应=在初级反应基础上的评判)
情绪反应的幕后推手:对情绪的评判性回应
事件二:
某天林妈带着3岁半的林林去公园玩,公园里很多孩子在儿童乐园里玩,其它孩子要么自己去玩玩具,或者与其它小朋友一起玩。而林林却缠住妈妈,偶尔好奇的去瞧瞧别人,然后立马回来黏乎在妞妈的身边,不去参与小朋友们的活动。林妈见此有点烦躁了,但是这么多人面前也不能表露出来,还是继续耐心的陪伴林林。
这时候其它宝妈看见了,走过来跟林妈说:我发现你家宝宝特别黏乎你啊……,林妈本来心情就很低落了,越看孩子越烦躁,被其它宝妈这么一说,立马感觉到被指责了(我是个爱学习的妈妈,看过很多育儿的书籍,我在做个好妈妈陪伴孩子成长)。痛苦、羞愧、自责、无能……都涌现出来,心里特别沮丧,感觉到被指责的羞愧,觉得自己特别无能,立马想带孩子离开,最后都出现了肌肉坚硬、身体无力的感觉,以至于好几天都闷闷不乐,提不起精神来,总是自责自己怎么这么无能。
情绪反应的幕后推手:对当下事件评判性基础上的评判回应
大部分3-5岁的孩子都有过这样的行为,大部分妈妈都出现过烦躁的体会,可是这位妈妈为什么会出现后来的身体反应呢?
1、初级反应是现实发生事件引起的情绪:林林在公共场合不与小朋友们玩,一直黏乎着妈妈。林妈的初级反应是烦躁、生气。林妈带孩子出来玩,本来想放松一下的,被纠缠得很累,情绪反应是本能反应,大部分人都会有。
2、次级反应是对初级反应的评判而产生的,当其它宝妈说:我发现你家宝宝特别黏乎,林妈感觉到被指责了,觉得孩子不合群,她就不是个好妈妈,并且评判自己是个无能、挫败,我是没有用的人。
3、情绪低落,连续几天都陷入深深的无力感,继续认同评判,身体也有不舒服的反应。
非评判性核心分为两点:
1、不要去评判当下的情绪反应
2、不要评判当下发生的事情本身
林妈在孩子一直长时间黏乎的过程中,出现了烦躁的情绪反应。我们要接纳这样的体会与感受,允许这样的情绪升起,而不去评判它。初级反应是我们本能反应,情绪会有一些独特的功能,它有时候对我们来说是有帮助,会启发你一些洞见,会保护你。比如说,在以后我会注意孩子是否对陌生场合有不安全感、是否母亲的陪伴不足、是否有分离的焦虑……,这些思考会像GPS一样,帮助你在育儿过程中找到一个发展方向。
在初级反应评判的基础上出现的迭代情绪,这种属于次级反应。真正困扰我们的是次级反应,如果这种反应继续升级的话,甚至会达到障碍的程度。
如何破?非评判而聚焦于当下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阻断评判的循环,觉察情绪反应,只是看见,不要去评判它,接纳自己的情绪反应,真正要摆脱那些无能感、摆脱自责,要从当下的行为开始做起,去感受自己的身体,感受呼吸,感受自己的手与脚的存在,不带任何评判的做当下该做的事情。渐渐地你会发现,聚焦当下去做事儿,你做的事情不再是压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欢迎借走~~
喜欢心理学、身心灵探索的妈妈
爱码字的正面管教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