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贲友林名师工作室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读书分享活动
一群不读书的教师,一群不读书的家长,拼命要求我们的孩子去读书,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
-贲友林老师
读书分享一直是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的常规活动。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读书分享于2021年2月27日,借腾讯会议室在线上举行。本次活动主题为“今天,你读书了吗?”。纵观本次活动,可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予以概括。
【分享交流:各美其美】
本次活动,贲特、芳草园小学刘桂芹老师、金陵小学华琴老师、月苑小学陆慧老师以及长江路小学丁爱平老师先后结合寒假阅读与大家交流分享。
第一个分享的是工作室主持人、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贲特从丰子恺的《万般滋味皆生活》里的片断赏析开始,再谈到《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提出教学需要聚焦具体学生,重视关键事件,展开片断剖析,以观察与研究学生学习发生的真实过程。为帮助大家更加直观地理解书中观点,贲特又以《重新认识课堂》中的案例作为辅助,引领大家要从哲学的高度来看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而哲学的视角哪里来?可从阅读中来。
特级教师,来自芳草园小学的刘桂芹老师第二个分享。刘老师从开学初高校长围绕教育常识的一次讲座切入,谈到寒假阅读的《意义学习新论》,结合个人丰富的教育教学实践,为大家呈现了奥苏伯尔在书中呈现出来的诸多重要观点,最终再回到实际,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作为教师,一定要尊重规律,能够耐心等待。
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的活动非常丰富,从“师说”到读书分享,在贲特的精心组织与积极推动下,已自成体系,也让工作室成员受益良多。于是,第三个分享的金陵小学华琴老师便联系著名特级教师徐斌老师2020年12月份在工作室“师说”栏目所做的分享,以“无招与有招”为题,以《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的阅读为例,与大家交流了在阅读中“读什么”可以无招,但是“怎么读”一定有招的观点以及做法。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那么,立足实际,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又该怎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这里,就需要厘清《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从“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的高度在书中提出教育要特别凸显和践行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这本书和这个观点也经月苑小学陆慧老师分享和传递给大家。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圣贤早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教师要懂得向学生借智慧。那么,教师可以向学生借哪些智慧呢?长江路小学丁爱平老师围绕袁晓萍老师的《向学生借智慧》一书,一边分享书中的观点,一边用自己的实践进行批注,提到了三种智慧,分别是“天真”的智慧、“叛逆”的智慧以及“平衡”的智慧。通过丰富而鲜活的案例,丁老师向大家发出要捕捉学生“因需而生”学习时机、促学生踏上“思维裂变”学习进阶、留下学生“包容万象”学习记忆的倡议。
【如何阅读:美美与共】
四位老师与大家分享的阅读书目各各不同,可谓各美其美,是无招的。那么,怎么读呢?又是有招的。在四位老师分享之后,贲特总结提升,进一步给工作室成员就如何阅读指明方向,提出要求。
其一:要树立联系的观点。
贲特指出,在阅读的时候,要能够由一本书联系到另一本书,由一位作者的观点联系到其他作者的观点,以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实现观点有效内化的同时,形成和丰富个人有意义的认知结构,生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促进书从越读越厚,再到越读越薄的蜕变与进阶。
其二:要保持独立的思考。
如果说,面对不同的著作,在阅读时需要树立联系的观点,能够由此及彼,那么针对一本具体的书,阅读时又该注意什么呢?
陈寅恪先生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指出读书做学问的原则,提醒我们要树立批判的意识,保持独立的思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贲特也提醒我们要在阅读中生成内涵自己理解的“哈姆雷特”,在他人的观点中,清晰认知,明确主张,厘清路径,最终实现美美与共。
以读书分享检验自主阅读,以工作室交流引领独自学习,贲友林名师工作室的活动一直在推进,在贲特的引领下,工作室成员的学习也一直在路上。
“今天,你读书了吗?”我们已读,您呢?选择爱阅读,选择爱生活,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