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王良诚
陈如达
旮旯村信息员王良诚,人长得又矮又瘦,外貌有点像明星王宝强。但他人如其名,为人善良诚实。
因为善良老实,人人都想安排他指挥他。村里有什么杂难事,都会想到他,都会离不开他,都需要他在场。村里的支书、副支书、治保主任、会计什么的,他们不懂电脑,所以有需要在电脑上完成的材料,都拿给王良诚来做。可是村里有什么好事,从来没有王良诚的份,比如评优表模、比如外出学习等等。而不好的事,大都是王良诚的。比如有领导来村里检查,看到活动室脏乱差,领导就批评村主任,村主任就怪罪王良诚:“你天天在办公室,办公室乱糟糟的,你都不收拾一下?”
王良诚天生胆小怕事,不敢反驳,他内心想说的话是:“我天天在忙村里的工作,有村里的,也有你们个人的,忙得昏头转向,哪有时间收拾呢!还有你们个个到办公室,不是吃东西,就是抽烟,把办公室搞得脏兮兮,也不见你们主动清理一下。我一个人忙得一口水都喝不上,你们却无所事事,在那里闲聊。”
王良诚心是有很多很多话,但他不敢说出来。他怕村主任给他穿小鞋,更怕村主任开除他。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王良诚越想越生气,一直以来,村里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他加班加点完成,他不但做软件材料,还要做其他的杂活。比如,村主任第一天晚上喝醉了,第二天来活动室就喊:“王良诚,去帮我买一下早餐嘛;王良诚,你去镇上拿安全提示牌嘛;王良诚,统计一下村里的大学生人数嘛;王良诚,你去镇上搬一下桌子,等会开群众大会;王良诚,帮我写一份发言材料,今天下午就要,3000字左右哦……”
村主任随时指挥他,镇上的干部也随时安排他:“王良诚,你们村这个月的新生儿上报没?王良诚,你们村的乱占耕地情况核查完了没?”
不止村主任和镇干部找王良诚,群众也随时找王良诚。有的群众来村活动室,不找村主任,也不找村支书,他们就专找王良诚。
他们一走进村活动室就大喊大叫:“王良诚同志,帮我复印一个材料!王良诚同志,我这个月的低保怎么没到账……”
王良诚的家人也随时催王良诚。
王良诚的母亲说:“儿子,这个周末你要跟我上山收包谷喔!”
王良诚的儿子说:“爸爸,晚上你下班回来辅导我做作业好吗?”
王良诚的妻子说:“良诚,你天天只会上班,晚上回来你也帮忙洗一下衣服做一下家务嘛!”
良诚、良诚……王良诚耳边一直响起别人指挥他、安排他、吆喝他的声音。
人们是在一个早上,发现王良诚异常的。那天上午,王良诚早早来到村活动室,接了村主任一个电话后,他突然“啊啊”地叫,用手“砰砰”地猛敲电脑键盘,像准备去打人一样,把身边的人都吓跑了。
王良诚疯了,村里只好辞退了他。
王良诚病了,而且又没有经济收入,一晃几个月,他就变成村里的监测户了。
以前他也是包保干部,现在他成了被包保对象!
《村干部王良诚》赏析:
这篇小小说围绕村干部王良诚展开,以小人物的视角反映了基层工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感染力。
1. 人物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对比手法,开篇将王良诚的外貌与王宝强类比,又强调其“善良诚实”,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面对不合理的工作安排和指责,王良诚胆小怕事,不敢反驳,通过他内心的想法和实际行为的对比,展现出其性格的软弱,也让读者更能体会他的无奈与委屈。
2. 情节设置:情节安排真实且具有冲突性。王良诚承担着村里大量繁杂的工作,从电脑材料处理到各种杂活,甚至村主任和镇上干部的私人事务,但好事却轮不到他,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严重失衡,构成了故事的主要矛盾。家人的需求让他在工作和家庭中难以平衡,进一步加剧了矛盾。最终,王良诚的崩溃和发疯成为情节的高潮,极具冲击力。
3. 主题表达:通过王良诚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基层工作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如工作分配不均、奖励机制缺失、领导对下属的不合理对待等,引发读者对基层工作环境和人员权益保障的思考。同时,也展现了小人物在生活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以及命运的无常。
4. 语言特色:语言质朴平实,贴近生活,多以对话和心理描写推动故事发展,让读者有很强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旮旯村,亲眼目睹王良诚的遭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