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3日,师小铎2023年教师经典阅读会暨教师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论坛正在进行,支教岛李淑芳老师倡导老师们积极参与学习,我有幸聆听了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朱自强教授的讲座《阅读的本质》,感到受益匪浅!
其实早在2012年6月,我就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的“中美儿童文学高端论坛”上,领略过朱自强教授的风采,对儿童阅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一次通过朱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我对“阅读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作为一线教师,这次讲座不仅改变了我的阅读观,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方向,今后怎样开展语文教学的方向。
(一)阅读是什么
阅读是什么?尽管我们整天都在提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时候却未必对“阅读”二字有清晰的认知。朱教授从“阅读不是什么”入手,提出“阅读不是识字;不是记好词好句;不是摘抄格言警句、精彩段落。”这也许正是很多老师教学中的误区——把碎片化的字句积累当成阅读,或者作为阅读的铺垫。语文学习过程中当然要识字,但是要在阅读中识字。正如古德曼所提出的,“阅读不是辨认单字,而是理解文章。”特别是让孩子摘抄好词好句,更是容易造成阅读的肤浅和碎片化。因为好词好句常常是要在具体语境中去揣摩,一些极其简单平常的词句,因为用得恰当,就会很传神。
朱教授提出,“阅读是建构意义的心智活动。”什么是建构意义呢?举例来说,阅读《鲁宾逊漂流记》后,如果问“鲁宾逊在荒岛上生活了多少年?”这个问题就没有多少意义,答案很明确,不需要做深入的思考;如果问“鲁滨逊为什么能够在荒岛上生存下来?”学生就会开始思考,回到文本去联系人物和事件,并抽象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心智会得到发展。古德曼就曾提出,“我们阅读时使用语言,而且透过语言的交易才能构成意义。可是意义从来不曾在语言里面,读者和作者必须把意义带进语言,才可以从语言建构意义。”朱教授指出,这里强调了读者在阅读中建构意义的主体性、能动性,而机械记忆下的语文学习显然不具备,也不是真正的阅读。
这一点带给我很多启示,孩子的语言积累的确重要,但是应该以什么作为前提?例如一首古诗,如果仅仅去背诵,那不是语言积累;要让孩子在阅读中实现建构意义,需要他们去了解作者,去理解诗意,去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他们眼中的文字才有生命气息,才有启迪心智的力量。
现代社会信息如此快捷,容易构成人们阅读的碎片化,因此阅读的整体性就显得更为重要。朱教授提到维果斯基在《思维与语言》中所指出的,“处于上下文中的一个词要比处于孤立状态中的一个词多些词义和少些词义:所谓多些词义,因为它获得了新的内容;所谓少些词义,因为它的意义受到上下文的限制和局限。”因此我们在指导孩子阅读的时候,也需要关注到阅读的整体性,先见林再见树,让孩子立足整体去审视局部,体会词句的精妙之处,而不是把一篇文章分析得七零八碎,这样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提升阅读素养,反而打破了文本的整体格局,让孩子很难去真正理解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思想、情感。
(二)为什么要阅读
朱教授用来三个比喻,来诠释为什么要阅读。
(一)阅读就是“照镜子”。通过阅读,可以照见“自我”,找出更好的“自我”。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往往是为了帮助儿童寻找自我,实现自我成长。那些能够抵达儿童心灵的优秀作品,正是具备了这样的元素。正因如此,儿童阅读需要慎重选择阅读资源,用经典去陪伴、引领孩子追寻真善美,在书香浸润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二)阅读就是去“串门儿”。用杨绛先生的话说,阅读是“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而朱教授所说的“串门儿”,也包括更多的普通人家。的确,我们可以在他人的生活里反观自己的生活。阅读不仅仅让我们有机会汲取名家大师的智慧,也可以沿着文字走进寻常巷陌,在普通人的一饮一啄里找到生活的真味。
(三)阅读就是去“旅行”。透过文字,我们的视野可以抵达更远的地方。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手握住书卷,一手托举未来,教师的责任真的很重,而我们能做的,是保持一颗永远年轻的心,不断求知。在一场一场的旅行中,知识能被激活,生命的火能被点燃,尽管每一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中有所局限,但阅读可以让我们看到更美的风景,领悟生活的万千气象。
朱教授的讲座让我脑海中突然想到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阅读有时候就是这么奇妙,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往往更有力量,让人的心灵到达想去的地方。感谢会议主办方和支教岛,让我有机会聆听朱教授这么精彩的讲座!回归阅读本质,愿我们都能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汲取智慧、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