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会自然而然的认为餐桌时间是极好的教育时机,孩子筷子还没有拿稳呢,就开始喋喋不休的唠叨起来,学习上哪里又落后了,生活习惯上,哪里需要改进,总之,成了一个极好的批斗大会。顺从的孩子可能就只管听,叛逆一些的孩子有时候就甩手而去了,好好的一顿饭,成了一个战场,以至于让很多孩子视吃饭为任务,能快则快,趴上几口就撂筷子了,而父母可能还意犹未尽。感觉,作为家长也许应该明白,餐桌边一定不是教育孩子的场所,但是,可能是收集教育内容的最好场所。
首先,电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道具,安装在饭桌旁边的墙上。早餐、晚餐的时候,就开着。之所以是重要的道具,一来可以听到主流的媒体的声音,对了解自己的国家媒体有很好的作用,二来,当发生聊天翻车事故的时候,电视可以充当替代品,或者转而看电视,或者就电视里的新闻再尴尬的聊上几句,用来扯开适才翻车的话题。
其次,把握两餐的交流重点。早餐,三观塑造时间。早餐一般都是匆匆忙忙的,一坐下来,跟打仗似的,吃完就走的那种。早餐的交流时间很短,这个时候,可能孩子的食欲都还没有上来,能够把早餐吃完就已经是很好了。所以,早餐的时候,一般只是把电视打开,一边吃,一边听听新闻,偶尔对新闻发表几句评论,这个交流其实更多的是让孩子顺利吃完早餐。
晚餐的餐桌,就比较热闹了。特别是小学高年级阶段和初中阶段。电视仍然开着,作为背景,另一边是听孩子讲学校发生的各类事情,不管她的观点对不对,都听她说。听的过程中,自然知道她的态度是什么,她是怎么想的。不过,当一个好听众很难,免不了要把自己的观点说出来,这种观点大部分只是家长认为正确的,未必能让孩子理解。正是这个免不了,常常成为餐桌上争执的导火线,然后,好好的一顿饭,吃得双方都气呼呼的。次数多了,孩子觉得家长只会瞎评论,引起争执,还不如不说了。如果在这个阶段,孩子选择了不交流,之后可能更没有兴趣跟家长交流了。餐桌上,让孩子好好的吃顿饭,不随意的发表自以为是的评论是非常必要的。
如果孩子心情不好,不想说,那就看看电视,听听新闻,八卦八卦也未尝不可。保持愉快的用餐心情,不是很好嘛。当然,其实做到这样是很难的,免不了,我们喜欢自以为是的指手画脚,真的是如此。餐桌边,多多克制家长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