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生活在汽车笛声中归于繁忙,孩子的两个兴趣班也开班了。
滑轮班一度让孩子垂涎欲滴,前两年给他买了滑轮鞋,也没好好带他去滑,鞋子静静地在家封尘。每次经过露天的滑轮班,总得定定地看着,望着,回看着,再回望着。
这次,就让他好好去滑一轮吧。
本来吃饭拖拉的孩子,自从知道晚饭后可以去滑轮,速度就默默地加快了。是真的喜欢吧,礼数也多了起来,主动跟教练打招呼,帮教练拿凳子,捡教具。每晚基本都是最后一个离开。就连休息时间也不肯坐下,喝口水就往滑轮地滑去。
他当然也会摔倒,但每次都在微笑中站起来。每进步一点,便滑过来,嗲嗲地说:妈妈,我滑得好快,对不对?
在家也会自己穿上鞋子滑,在他的表弟面前也炫耀,可能,在同学面前也嚷着吧。
纯洁的孩子,从言语行动中透出对一样东西的喜爱。
然而,他的另一个兴趣班——创意美食却有点反差。报这个班,是因为在试课时,有彩泥制作,他爱玩,于是再三与他确定后给他报名的。开班后,因并不是每一节课都有彩泥,所以他一下课就会问:妈妈,怎么今天没有彩泥玩?我好想玩彩泥。
小脑袋里装着的都是彩泥,所以,他的画自然画得不会很好,积极性也不高。
最近,朋友说:不知为啥,总是没啥动力,对什么都不起劲。
或许你也经常听到身边的人时不时这样抱怨:“生活那么忙,感觉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突然想起李笑来对于兴趣,曾这么说过:没有兴趣是“缺乏刻意练习”的结果!
02
刻意练习,兴趣就会来?
最近在看《你的团队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这本书,里面讲到如何用故事的思维向别人说你是谁,你的兴趣爱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说?
我也问了自己这样的问题,我的兴趣爱好是看电影?看书?做早餐?烘焙?
再深入想想,自己真的了解这些兴趣爱好吗?还是感觉自己如同井底之蛙,向别人诉说时,竟诉说不个所以然来?再看看这些爱好的频次和时间,是否发现兴趣竟是多么的敷衍?
你与我有同样的感觉吗?生搬硬套地把自己所认为的兴趣爱好说出来,生怕别人认为自己很无趣,很没追求,却发现自己说不出“兴趣”的燃点来。
我有位朋友,喜欢做“媒婆”。是的,就是那种专门帮人脱单的“媒婆”。她说,她妈妈就曾经做“媒婆”促进过好几对,看着成对的人来感谢妈妈,她很是高兴。
做策划的她,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建了个公众号,召集了身边的单身朋友,线下联谊。每搞完一场活动,再累她也会把当天的联谊活动整理成图文在公众号发布。对于参加活动的人是个很好的回忆,对于想脱单的人也是个很好的平台。
每个月都有活动,很累,但她用她的热情坚持去活跃每一位穿梭于繁忙的单身男女们,更坚持去找场地,开联谊party,组织户外活动。每当收到结合感恩信时,她总是特别的欣慰与兴奋。
后来,为了认识更多的人,听更多的故事,她辞去策划的工作,找了一份双休的自由的保险工作。
现在,她的这个“媒婆”工作,也已进入收费阶段。
03
大多数人培养兴趣的路径通常是这样:有兴趣 - 尝试一下 - 碰到瓶颈 - 无法克服 - 没兴趣 - 放弃。那些单凭一开始的兴趣并能坚持下来的事情并不多。
要想持续保有自己的兴趣,“刻意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科学的轨迹应该是这样的:有兴趣-刻意练习-做得更好-更有兴趣-继续刻意练习-刻意练习成为习惯。而有时,“刻意练习”到最后成为爱好,起着关键。
如电影《向日葵》里的父亲,用极其严格的要求逼儿子绘画,那些拿着画笔孤独的童年,曾一度让儿子想毁残自己的双手,以达到不能画画的目的。虽然,儿子一开始不是在兴趣的驱使下作画,但因为有了刻意练习,让他的绘画技术越来越高,他也成了一名画家,开了个展。在一场火灾里,他要抢救的不是其它,是他的画,这才发现自己是真的爱画画。
所以,我们用“培养”来搭配“兴趣”。
04
职场中也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一开始由于生计,选择了一个岗位,但在领导的严格下,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每天都发现自己的进步,即使压力大,但对这个行业的了解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专业,越来越热情。
什么情况下会对工作失去兴趣?一家忽视员工提升的企业,它不会给予员工提升学习的机会,员工发现不了工作的乐趣,体会不到自己进步,看不到职业生涯的希望,这家公司怎么会有朝气,人才怎么会留下来?人,一旦过了生存线,不管环境多安逸,没有了兴奋点,终究会离开。
所以,我始终认为如果上级对下属没有太高要求,貌似考虑到员工的工作量和能力,员工也相对感觉轻松,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员工并没有太大好处。
05
当我们对很多事情没有兴趣的时候,我们总是拼命去找能让自己产生兴趣的事情。殊不知,这是思维方式的问题。
试着,从目前自己的专业、兴趣或工作着手,去提升自己,找到兴奋点,再提升自己,看会不会再跟别人说你的兴趣是什么时,底气更足?
一个有勃勃生机与广泛兴趣的人,可以战胜一切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