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到处都是了老人在看管孩子。连成人的教育认知都相差不一,何况是隔代的老人呢?所以,我一直对此有着大大的担心。今天就给大家讲讲我看到的两个老人,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啦!
乘车路上遇到上幼儿园的小朋友,忍不住会去多观察。姥爷带的兄弟姐妹俩应该是多次见了,记得上次应该还有了姥姥。两个小家伙都“听话”的很,不哭不闹,一看就是懂事的孩子。还未进站时,小男孩问了姥爷一个问题“一米是多长呢?”姥爷用脚踩了踩地下,“这三个地板砖加起来就是一米”。小男孩不罢休,继续问了一句。姥爷见男孩坚持,弯腰用自己的手量了一下一块地板砖的长度,继续说道“这是30厘米,三个地板砖差不多就是一米。”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头,不再询问。
车上,兄妹俩开启了聊天模式。具体内容并未听太清楚,但哥哥商量的口气和妹妹懂事的“自我其说”,让我对他们如此融洽的相处模式深感惊讶。蒙氏教育混龄模式的存在必要,又一次得到了力证。而与此同时,相遇的另一个男孩则更是让我对此认识深刻。
这个小男孩也见了好几次了,小家伙坐公交车不想站着只想找位置坐下是“标志”。今天也不例外,刚上公交车,小男孩就“哼哼唧唧”表达着不满。但碍于自己身边有了这样的“兄妹”,不满的哼唧声明显要比平常少了许多。当奶奶说出“你看旁边的小哥哥都是站着”这句话后,我看到了他表情中那一种说不出的感觉。那感觉何曾相识,就像每次“别人家的孩子”被说出后的心理感受。
两个不同的家庭,两个不同的老人,都是白纸一张的孩子,差别竟如此之大。不免的,还是会唏嘘一番。想要逃离“宿命”,去开创另一个天地,除了“机遇”,个人的付出竟是如此“惨痛”。被动的无奈,主动的挑战,是“天将降大任”的有力佐证,亦是“人生就是苦中作乐”的最佳诠释。
想起昨天看的那篇文章,再次说给此时此刻的自己:生活从来不能取巧,那些困扰与烦忧都是实实在在的经历。单纯的抱怨和简单的照搬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想要耐下心来和急躁做抗争,与精神的根基相互滋生强大与富足,只需于当下,心无旁骛地做好眼前一件事。终究是自控。自控实在是成年人毕生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