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也就是说,相关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必须具备三要素,即秘密性、价值性和合理的保密措施:
1,秘密性:该信息不向社会公开,不能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
2,价值性:该信息具有现实的或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
3,合理的保密措施:权利人采取了具体的保密措施,足以使承担保密义务的人意识到该信息为需要保密的信息。如在规章制度中明确保密信息,或签订保密协议等。
企业如果没有依据上述三要素来合理确定自己需保密的信息,相关信息就很可能因不构成法律规定的“商业秘密”,而得不到法律的保护。
下面小编就以2个案例来说明:未采取保密措施的信息能构成商业秘密吗?
案例1 :卢某为某新材料公司技术总监,主持研究开发了某新型产品。1998 年公司下发了《商业秘密保护规则》(讨论稿)至各部门征求意见,但直至1999年8月该(规则》才正式下发,《规则》中明确规定了卢某主持研发的新型产品的生产技术系公司商业秘密。1999年3月,卢某携公司其他几位技术人员离开公司自行成立了另外一家公司,并开展了与上述新型产品相类似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新材料公司知悉后,便以卢某及其新成立的公司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要求停止侵权,并要求赔偿损失200万元人民币。
法院最终审理认定,生产新型产品的技术在卢某等离开新材料公司时,因未采取保密措施而不构成新材料公司的商业秘密,因此卢某及其公司不构成侵权,驳回新材料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案例2:某技术公司于1995年开始研发高科技项目光网络(又称光传输或者SDH)技术,截至2001年10月已投入研发经费人民币21亿多元、科研力量每年1500多人,开发完成并生产出光网络系列设备。据该公司报称,国内销售额已达人民币150亿元。员工王某、刘某、秦某等人曾是该公司光网络的研发人员,在职时分别与公司签有《员工保密合同书》、《保密承诺书》,承诺除履行职务需要外,未经公司同意,不得以任何方式向第三方泄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也不在履行职务之外使用这些秘密信息。2001年8月至11月间,上述人员先后辞职离开公司,并与公司签订《离职员工承诺书》,承诺不带走从公司获取的任何保密资料、未经公司书面同意不向任何单位和个人透露公司的商业秘密、不擅自使用公司商业秘密或利用公司商业秘密从事经营活动。但秦某在离开公司时,用光盘秘密记载了公司光网络产品时钟模块核心器件选型与组合设计、主控模块核心器件选型与组合设计等技术信息,私自带走之后,秦某等人利用该公司技术秘密获得巨额收益,给公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最终法院认定秦某等人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
点评:同样是企业的技术信息,同样具有秘密性和价值性,却因为企业有无合理的保密措施而导致结果大相径庭。案例1中,虽然新材料公司意识到了采取保密措施的重要性,于1999年8月正式下发了《商业秘密保护规则》,但此时卢某等人已离开公司,该《规则》对卢某等人不发生法律效力。
案例2是一个很经典的华为公司案例。华为公司的保密措施是一整套系统的、综合的商业秘密保护体系;员工秦某等人分别与华为公司所签的《员工聘用协议书》、《员工保密合同书》、《离职员工承诺书》,证实秦某等人对华为公司保密措施的认可及承诺。基于上述事实,法院认可华为公司对其技术信息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因此该信息构成商业秘密。
在结束前给各位读者朋友提一个小问题:你知道商业秘密的内容有哪些吗? 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今天的内容小编就分享到这里,关注小编(微信公众号:人事管理小助手),每天为您分享不一样的劳动小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