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绸缪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绸缪束刍,三星在隅。今夕何夕,见此邂逅。子兮子兮,如此邂逅何!
绸缪束楚,三星在户。今夕何夕,见此粲者。子兮子兮,如此粲者何!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一把柴木被缠绕捆扎(比喻男女成婚),天上参子正当空。“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今晚是什么夜晚啊,见到这样的美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我呀我呀,真不知道该怎么亲近这样的美人!
束薪,本义为捆扎起来的木柴,诗经中常用来比喻男女成婚。束刍,捆草成束;束楚,捆荆成束,系“束薪”的同义反复。邂逅,即解媾,男女相悦,诗中指代爱悦的人。”子兮子兮,孔颖达疏为:自嗟叹也。
三星,天空中明亮而接近的三星有三组,分别是:参宿三星、心宿三星、河鼓三星。这里三星在天(正中)、在隅(偏东南)、在户(挂门框),用三星在天空中不同位置表明时间的推移。《毛传》:“三星,参也。”认为是参宿三星。郑玄笺:“三星,谓心星也。”认为是心宿三星。《毛传》是正确的,我记得小时候,本地老百姓黑夜里通常靠观测参宿三星的位置来把握时辰,把参宿三星叫做“参子”。按古代星象学来说,参星的分野地也正是唐晋故地。在民间,参宿三星被称为福、禄、寿三星。
《毛诗序》说:“《绸缪》,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毛诗正义》:“不得其时,谓不及仲春之月。”《周礼·媒氏》曰:“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朱熹《诗集传》说:“国乱民贫,男女有失其时而后得遂其婚姻之礼者。”
这首诗描写的是洞房花烛、新婚之夜的缠绵与喜悦。不知先贤从何处看出诗中婚姻不得其时,应该是三星在天的天象吧,不同时节天象不同。但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庶民不在仲春之月结婚,亦无可厚非。这首诗纯粹就是表达洞房花烛、新婚之夜的喜悦之情,什么国乱民贫、婚姻不得其时,似乎是想多了。
诗歌中的绸缪束薪(比喻婚姻结合)、三星在天(指新婚)、今夕何夕(赞叹良宵),均已典化为成语。今夕何夕,高兴地晕了头,很形象,是对新婚之夜、对美好夜晚的最美妙的感慨!其后,《越人歌》:“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杜甫《赠卫八处士》:“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宋代张孝祥《念奴娇·离思》:“扣舷一笑,不知今夕何夕”等等,诗经中的这个“今夕何夕”已经演化为后世无数个让人感慨的“今夕何夕”!“如此良人何!”不知道如何对待新婚的妻子,也很形象,古人婚前往往未见过面,忽然同居一室,近距离接触,不免手足无措。这首描写新婚的诗,不写锣鼓喧天的热闹,不写迎亲娶妇的礼仪,专门抓取洞房花烛夜、春宵一刻时,那新娘的光彩美丽,那新郎的惊喜无措,清人牛运震说:“淡婉缠绵,真有解说不出光景。”
“绸缪束薪,三星在天”,说的是晚上。古时候婚礼,《礼记》中称为“昏礼”,在黄昏举行。《白虎通义》:“婚姻者何谓也?昏时行礼,故谓之婚也。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所以昏时行礼何?示阳下阴也,婚亦阴阳交时也。”现在,闻喜、绛县、稷山等地乡下依然奉行黄昏娶亲到家举行典礼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