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励为什么无效?》
“今天好好吃饭,妈妈给你买玩具”
“只要你考试能考100分,妈妈就给你个大红包”
“宝宝帮妈妈收拾一下玩具,妈妈给你买零食”
简单的奖惩措施很容易取得立即的效果,然而长期以往却种下了恶果。
如果要改变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者帮孩子建立一些良好的习惯,采用一些物资的奖励,是有效的。但如果把这种物资的奖励泛滥用于各个方面,孩子慢慢就会有种“你没奖励,我就不做”的心理。
其实,相对于物质奖励来说,孩子更容易为了爱、关注、交流、认可而努力表现。如果我们依靠和孩子之间的感情来激励孩子,也许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好。
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
著名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召集一批被试者,让他们解答一些有趣的智力题。
开始所有人都没有奖励。后来研究者把被试者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题,就可以获得1美元。另一组还是没有报酬。
再过一段时间,研究者告诉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到了,可以休息也可以继续解题。
实验结果表明:得到报酬的那组人,在付费期间确实是非常努力的,但是很少有人在休息的时候还解题,这说明他们对解题的兴趣减弱了。
而始终没有获得报酬的那部分人,休息时候在解题的还是很多,说明他们自身对解题的兴趣在增加。
奖励是为了给孩子荣誉感,而不是改变他的动机。
额外的奖励,改变了人们做这件事情的动机,从最初的在这件事情中体验乐趣,变成了为了获得奖励在付出努力。
也就是说,父母正在用所谓的奖励,一点一点的,亲手熄灭孩子本能的兴趣以及完成一件事之后的那种成就感和快乐。
那么,想要有效的奖励孩子,取得好的效果,我们要怎么做呢?我们又该如何触发孩子的自我动机?
相信许多家长都对孩子用过奖惩的方法,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明显,奖励为什么会无效呢?很简单,因为不吸引孩子。继续探讨下去,为什么奖励不吸引孩子?下面吉的堡少儿英语为大家进行分析,便于大家了解。
一、「奖赏已经太饱足了」
例如父母要求孩子每天晚上八点之前写完功课,如果达成目标,就有10元的奖金。孩子不为所动,原因是他每周的零用钱就有300块,10元根本不能吸引他。
二、「奖赏太难取得」
例如父母答应孩子「如果每天持续努力,表现良好」,就会帮他买一辆很好的脚踏车。而孩子努力了一个礼拜,发现爸妈还是说要保持更久好表现才能够买。孩子心中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自然不愿意努力。要改善这个问题,最好是孩子努力多少,就要给他多少,而且是越快的给予越好。例如孩子努力了3周,折合奖金是200元,就应该把奖金给他。孩子要存起来买脚踏车或做其他运用,那是孩子的自由。这样的奖励方式对孩子才有吸引力。
三、「奖惩没有确实执行」
例如父母要求孩子在晚上8点之前做完功课可以得到15分钟的电动时间,但是孩子拖到了晚上8点半才做完。这时候孩子可能跟父母撒娇,要父母给他电动时间。如果父母不能坚持原则,孩子日后就会用讨价还价的方式来跟父母谈了。在惩罚上也要切记惩罚的程度要一致,不要因为今天心情好,所以惩罚变轻,也不要因为今天心情差,所以惩罚变重。这样子都会让孩子觉得规则是因父母心情而变动的,孩子自然不会重视规则了。
四、「有人破坏规则」
例如父母因为孩子出现行为问题要处罚孩子时,孩子的祖父母出面阻挡,导致无法执行处罚。数次之后,孩子自然不怕父母的规则了。或者,孩子表现不好而得不到奖品,但祖父母因为宠爱孩子而给他奖品,这也会让孩子不再能尊重规则。
五、「父母不用心执行」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矫正孩子行为过程最常见的问题了。要矫正孩子的问题行为,本来就需要细心与耐心的规划,无奈许多父母总是希望省事,希望辅导老师跟孩子讲讲道理,或者随便订个规则,然后孩子就改变了。这实在是太过乐观的想法。
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时,父母需要用心的投入,看看孩子喜欢或讨厌的事物是什么,详细的拟订计划来执行。执行的过程也需要投入心力去记录、执行,克服种种可能会出现的困难。父母应该要了解,唯有他们把这些规则当一回事,孩子才会把它当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