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位好朋友兼同事找到我,向我诉说她最近一段时间的苦恼:女儿快上九年级了,可是现在一点也不知道学习,学习成绩下降的很厉害,很多事情也不愿意和她交流,说她也不听,说的多了,女儿会不耐烦的说:“你不要再管我了。”朋友很发愁,不知该怎么办。
看着朋友一脸焦虑的神情,我帮她认真分析了孩子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到最后,才发现孩子出现的种种现象,其实绝大部分都是家长身上出了问题。
首先,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这个孩子在小学时本来成绩还是很优秀的,学习也非常踏实认真,但到了初中后,由于课程难度加大,成绩就不再像小学那么突出了,这时候,朋友就很着急,但她并不是积极的帮助孩子寻找问题的所在,而是一味地指责埋怨,时间一长,孩子自己也慢慢失去了信心和学习的动力。其次,家长对孩子缺乏尊重,不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比如,孩子星期天约好了几位朋友去玩,可是朋友害怕出去玩会耽误学习,就不让她去,孩子的合理愿望的得不到满足,在心里肯定会产生怨恨,她就会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些叛逆,孩子的种种表现其实是对大人的一种无声反抗。另外,家长对孩子管的太宽,不仅在学习中管,在生活中也会处处干涉,让孩子缺少自由的空间,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家长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她反而会做的更好。对朋友做了以上分析后,她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孩子已经渐渐长大了,不应该再像小时候一样对她处处管教控制,要适当学会放手,要欣赏孩子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及时对孩子进行鼓励,从而激发起孩子内心的种子。自己也要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的交流,从而和孩子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孩子才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并听从你的建议,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在 这个教育资源丰盛的时代里,我们经常会讨论什么才是合格的父母,站在父母的角度,或许是这些:孩子听话,学习优秀,长大后事业有成,自己则成为人人羡慕的父母。其实我们有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一想他们的感受,在孩子眼里,他们认为最好的父母又是什么样子呢?是剥夺孩子的自由和爱好,强迫自己考高分的父母吗?是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吗,还是因为考试成绩一次又一次掀开孩子伤疤的父母吗?也许都不是。那么,到底哪些才是孩子认为的最好的父母呢?
曾在一篇文章中看过一则寓言,平民问上帝:为什么这世界上这么多孩子,但只有很少人能成功和幸福呢?
上帝回答:因为很多孩子头上的犄角被剪掉了啊。
平民不懂:什么犄角?
上帝回答:犄角就代表孩子的特质,有些孩子的犄角被呵护得闪闪发亮,而有的犄角却被迫盖上了遮羞布,这就是父母与父母的区别。
这个“犄角”,可以是孩子的左撇子、不够好看的外表、音乐的天赋等等。它们需要被呵护,而不是被压制、被掰正。作为父母,我们都是凭着本能去教育孩子,却在无意间对孩子造成了伤害。
虽是一则寓言,却隐喻了父母对孩子是接纳还是排斥,如何影响着孩子的人生。
作为父母,我们都认为自己是最爱孩子的那个人,可是,我们的爱真的合理吗?我们真的对孩子的一切:优点和缺点,做到了无条件的接纳吗?
所谓无条件接纳,就是对孩子满满的喜欢。这种对孩子的喜欢和爱不同,是一种建立在父母健康自尊之上的智慧。这种喜欢是切实做到了跨越美丑胖瘦、智商高低之上的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是将孩子当做一座宝藏,去源源不断的发掘出他的魅力。当孩子能遇到这样喜欢自己的父母,即使他再平凡,也会如同插上了翅膀的天使,自信和快乐就成了他的标签。
接纳孩子本来的样子,尊重他们的成长,无论他们优秀还是平凡,就像课题群何亚柯老师所说:“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将会有它的收获。”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当父母能守护好孩子的本色,并呵护好孩子的独特,不用外界的眼光去压制孩子,那么,他们就会带着父母满满的喜欢和爱,迈向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