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到1962年,我年年夏秋都到郊区去逮蛐蛐,有蛐蛐的地方多为野地,经常可以看到苘麻,我也就吃了不少苘麻籽。是同班程同学告诉我苘麻子能吃的,他当时告诉我它的名字是“大麻子”。
大麻子很好找,植株高,叶子大,在野草中是鹤立鸡群,一眼就能看到。它开五瓣的黄花,花有很突出的黄色花蕊,也挺中看的。它的果实为扁圆形,分瓣,瓣上有角,有些像大料。我要吃的苘麻籽就藏在它的瓣瓣之中。如果果实是绿色的,掰开果实的瓣,可以看到白籽,这种白籽一嚼都是嫩汁,微甜中带一点儿涩,味道还行。如果果实棕黑色,掰开果实的瓣,可以看到黑籽。我更喜欢吃黑籽,虽然也涩,但能嚼出香味来。
由于孩子们管蓖麻籽也叫“大麻子”,都管患天花脸上留下斑的人也叫“大麻子”,我就觉得程同学说的这个名字不一定准确。
后来,我从母亲那里得知,它的真名叫苘麻,母亲是要搓苘麻绳子时告诉我的。她说这俩字时,“苘”字拉得很长,“麻”则是一带而过,还是轻声,让人听着都带乡土味来。
母亲找来的苘麻只有茎,搓麻绳的纤维就从茎的表皮剥下来。她说老家用绳子从来不买,都自己搓。母亲搓麻绳很有一套。我们家大人小孩的鞋,都是母亲做的,鞋底自然也要由她纳,我曾多次看到她在大腿上搓麻绳。但纳鞋底的麻绳不是苘麻纤维搓的,而是大麻。这不是母亲告诉我的,是我猜的,因为我在小区看到一棵大麻,觉得似曾相识,便怀疑我曾在饶阳老家见过这种东西。据说苘麻的纤维只适于搓捆绑东西的麻绳,而大麻的纤维才适于搓麻纳鞋底的麻绳。
城里人用苘麻绳子的很少,他们都用牛皮纸绳,母亲入乡随俗,后来也不再搓苘麻绳。
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是原产热带亚洲的外来物种,因长期归化已融入中国生态系统,由于其对农业和生物多样性具有负面影响,被定义为具有入侵性的归化种。植物智的“中国归化物种信息系统”、“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都有它的名字。
“中国归化物种信息系统”说它的引入时间为“古代”。其实,唐代的《新修本草》已有苘麻的明确记载(收载名为种子名“苘实”),那为什么不直接说是唐代引入呢,因为唐代之前的古籍中有不少似是而非的涉及苘麻的记载,肯定它、否定它,都需要证据,而我们又找不出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只好模糊处理。
李时珍解释“苘麻”名字的由来时说:“苘一作䔛(⺾+頃),又作檾。种必连顷,故谓之䔛(艹+頃)也。”意思是说,因为种植时必然连成大片田地(连顷),所以叫苘(同⺾+頃)。
植物智说,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kus 为锦葵科苘麻属植物。俗名有车轮草、磨盘草、桐麻、白麻、青麻、孔麻、塘麻、椿麻等。
《中国植物志》说,苘麻的茎皮纤维色白,具光泽,可编织麻袋、搓绳索、编麻鞋等。种子含油量约15-16%,可制皂、油漆和工业用润滑油;种子药用称“冬葵子”,为润滑性利尿剂,并有通乳汁、消乳腺炎、顺产等功效。全草也作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