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道德经》第十四章探讨了“道”的神秘和不可言说的本质,描述了“道”超越一切感官的特性,强调了“道”的无形无象以及它在宇宙中的根本性。以下是第十四章的逐句翻译与解读: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翻译与解读

视之不见,名曰夷;

看它看不见,称它为“夷”。

  • 翻译:看它看不见,称它为“夷”。
  • 解读:“道”是不可见的,它超越了我们的视觉范围,因此称为“夷”,即无形。

听之不闻,名曰希;

听它听不到,称它为“希”。

  • 翻译:听它听不到,称它为“希”。
  • 解读:“道”是不可听的,它超越了我们的听觉范围,因此称为“希”,即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

摸它摸不着,称它为“微”。

  • 翻译:摸它摸不到,称它为“微”。
  • 解读:“道”是不可触的,它超越了我们的触觉范围,因此称为“微”,即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这三者(夷、希、微)不可究诘,因此混而为一。

  • 翻译:这三者(夷、希、微)不可究诘,因此混合成一体。
  • 解读:“道”既无形、无声、无质,这三种性质都无法具体描述,因此把它们统一称为“道”。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上不明亮,下不昏暗,延绵不绝不可命名,

  • 翻译:它的上面不明亮,它的下面不昏暗,延绵不断,无法命名。
  • 解读:道的性质不明不暗,既不清晰又不模糊,它是连续不断的存在,无法用具体的名称来描述。

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最终回归于无形无物,这称为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这称为朦胧。

  • 翻译:最终回归于无形无物,这被称为无形之形,无象之象,这就是朦胧的境界。
  • 解读:道的本质是无形无象的,它最终回归于无形无物的状态,这是一种朦胧而真实的存在。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迎接它,看不到它的前面;跟随它,看不到它的后面。

  • 翻译:迎接它,看不到它的前面;跟随它,看不到它的后面。
  • 解读:道是无始无终的,它没有明显的起点和终点。我们无法从头到尾看到它的全貌。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翻译:掌握古老的道,用来应对当今的事务,能够了解古代的本源,这就是道的法则。
  • 解读:通过掌握和理解古老的道,我们可以用它来指导现代的生活和事务。了解道的起源和本质,就是遵循道的法则。

总结

《道德经》第十四章通过描述“道”的无形、无声、无质的特性,揭示了“道”的神秘和不可言说的本质。道既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但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贯穿古今,超越一切具体的感官体验。老子强调,道是无形无象的根本存在,理解和掌握道,可以用来指导当今的生活和事务。通过这章,我们可以体会到老子对宇宙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他对超越表象、回归本源的追求。这一章的思想对于现代人理解宇宙的本质和生活的真谛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jié),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ǎo...
    豆大帷阅读 2,900评论 0 2
  • 原文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
    静常明阅读 929评论 0 0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
    幸福小猪阅读 2,967评论 1 8
  • 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
    九九归一JIU阅读 832评论 0 0
  • 原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1。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2。捪3之而弗得,名之曰夷4。三者不可至计5,故混而为一。一者...
    小子止一阅读 952评论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