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之中,三为变数,表示到三时会产生变化。故有,“三生万物”、“事不过三”、“三衰而竭”的说法。
常言道,人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重,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第三重所见虽同第一重,却已起了质的变化。
三重境界的说法源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他提出参禅有三境: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人生如同行禅,是个历尽沧海仍为水的过程。第一重,孩童未经世事,天真无邪,所见本真;第二重,涉世染尘,是非善恶,有了分别之心,山水已非最初单纯之眸所观;第三重,世事磨难,皆为养分,其心豁达,天清地澈。
世人常阻于第二重,与天斗与地斗与他人争,殚精竭虑,两手空空,唯独不快乐。人生不外三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管不动;他人的事管不着。可是多少人担心天地,操心别人,却忘了管管自己,专心致致做自己该做的事。
人起于尘,终归于土,循环往复,就像有人说,人老了就像个小孩子。如果只是步履蹒跚如孩童学步,吐字不清如咿呀学语,却没有思想上的澄澈,那也不过是个生理上的小孩子,人生第二重里的小孩子。惟历经世事仍保有单纯之心,看尽山水眸仍澄澈如湖,便是真正的人世修行了。正如人本是人,世本是世,无须刻意做人精心处世的第三重境界。
王国维亦有人生三重,归纳起来,“立、守、成”,立得起志,守得住心,成得了事。我们跋山涉水,寻觅这一世,不就是为了回到最初的本真,看群山叠嶂仍是山,走万水迢迢依做水,历经世事沧桑仍保有单纯之心,有洞穿世事之眼,存仁义爱人之心。
如是山水,如斯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