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山是我们村子的名称,建村年代不可考。按照我的家族所传,大约明朝初期,有郭氏三兄弟,为逃难来到这个村庄。三兄弟中的老二、老三留在这个村,老大去了离我们村二十里外的另一个村庄定居下来。
我们村有四大姓氏,按照人口的多少来分,分别是:温、郭、张、武。据老辈人所讲,温家山就是温氏族人最先聚集地。
村子四面环山,山也不是特别高大。小时候村边有一条河流汇入乌河,在三十年前,这条河流干枯了。村子离太原市区不到六十公里,前几年有了高速公路后,现在开车去太原走高速路正好一个小时。
我们村现在的行政归属为盂县。历史上,盂县和周围的阳曲县、寿阳县,曾经多次合并、拆分,有段时间被称为盂寿县。温家山村,就是在三县交界之处。
祁隽藻,山西寿阳县人,被世人成为“三代帝师”,是清朝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重臣,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太子太保,主持过道咸诗坛、书坛数十年。我们村距离祁隽藻的出生地大概不到二十公里,爷爷说,当年他会用心的读书。就是受这个大人物的影响。
我们村被十里八乡的人称为“风水宝地”。解放战争中,全村有二十多个小伙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九人在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出朝作战,无一人牺牲,除一人是被炮弹流片击伤,截肢一条胳膊外,其他人都完好无缺。还有就是我们村的待嫁姑娘,一个比一个漂亮,成为附近几十公里外小伙子追求的梦中情人。
大山的坚挺,造就了伟岸的村民,肥沃的黄土地,养育了勤劳朴实的乡亲,祖辈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由于村子地理位置距离晋中榆次、太谷、平遥、太原等地相距五六十公里,“山西商人”的标签,也体现在我的祖上。爷爷给我讲过,他的爷爷就是走过口外,贩卖过高粱、小米等农作物,听说还赚了很多银两。
常言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的山上满山遍野的松树林,“山杏”、“山桃”遍地都是。暑假期间,山杏山桃成熟时节,全家老少齐出动,有摘的,有专门运输的,却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卷。
我的记忆中,一九八八年夏,我在十多里外的山中,摘了一口袋山桃,用肩膀抗着回到家里,这袋山桃总重量一百二十多斤,当天就卖了四十二元钱。那个时代,这钱是真的很多。整个夏天,我用自己的双手和不怕吃苦的毅力支持,总共收入八百多元,为自己添置了书桌、凳子、台灯、新衣服等物品。直到现在,我的这个书桌和台灯,还在奉献着,等待他的主人回到家乡时,再次触摸他们。
“温家山腰鼓”在前几年,被认定为盂县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遗产。其他的如“剪纸”、“花馍”、“红稠饭”、“炸油糕”等,是传统且具特色的家乡味道。
作为纯农业村的温家山,养育了一代代的人们,这些人民也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和美化着自己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