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很多人提到多巴胺就会想到恋爱、甜品、游戏、性、奖励等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事物。
但同时我们也都在经历着一些事实,不开心的时候去吃甜品、去打游戏,但次数多了之后,好像体验到更多的无力与空虚,甜品和游戏都不香了。
这是为什么?
记得《心灵奇旅》中男主终于站在舞台的中心演绎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后,反而并没有特别的开心与快乐。其实,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以为自己实现了某个梦想后会很开心,但并没有。
回顾自己追梦到实现的这个过程,其实也可以轻易地发现,我们的快乐好像在期待结果的那个过程中是最美好的。
这说明其实多巴胺的分泌最终并不是带来了快乐,而是“想要快乐”的欲望,是对下次奖励的期待。而这恰好成为了压力与痛苦的来源。
多巴胺的发现来自于一次经典的科学实验意外,有位科学家偶然将电极插入了老鼠的大脑后,老鼠立刻爱上了这份刺激,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拼命按下按钮,打开电极,最后死掉了,很多人解读老鼠把自己爽死了。后来科学家把这个实验复制到了人的身上(当时还可以这么操作),人也像老鼠一样喜欢去刺激大脑中的电极,却没有表现出快乐反而很焦虑和沮丧,却也仍然无法停止疯狂按下按钮的欲望。
于是,科学家们意识到老鼠不是把自己爽死了,老鼠和人类不停地刺激自己,不是因为他们按下按钮就可以立刻获得快乐,而是每次按下按钮之前,就产生一种“还想要”的渴望。所以每一次刺激都会让个体去寻找更多的刺激,这也是为什么吃甜品打游戏次数多了也就不再带来那么多的快乐了,巨大成就的实现也不像想象中那样让人兴奋。
人在欲望的推动下,会忘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