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绸伞创制于上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 2005年5月,西湖竹骨绸伞入选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9年11月,西湖竹骨绸伞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历史渊源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
当然,如果仅仅是就工艺论工艺,我们对于“伞”的文化概念还是太过狭隘。在古代,强烈的等级意味被赋予一柄小小的伞中。宋代规定,红黄二色是天子的“专属色”,百姓和官吏则只能使用青色伞。 在江浙一带,伞更是被作为祭奠先祖的祈福物品。但最为大多数人知晓的或许还是民间的爱情传说故事,西子湖畔,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佳话便是定情于一把雨伞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