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卷爸用来统计“卷爸书房”字数的,有时候太费劲,你懂得。
风险提示:本文所提到的观点仅代表个人的观点,所涉及标的不作推荐,据此买卖,风险自负。
由于对财务管理、会计学和行业供给和需求的行为模式知识的缺失,请您务必带着怀疑的眼光看待我所有的数据分析,如果您能指出分析中的漏洞和错误,定将不胜感激。
周末一直没有完整时间写作,本篇文章拖了很久。
十三、库存章节的补充
在年报分析的第七段,已经分析过了大部分库存内容,在此补充一个政策和推翻并更新一个分析概念:
1.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补充)
公司第一次明确披露库存计提准则,是在2018.6月发布的2017年报问询函中。
经测算,公司库龄在 3 年以上的库存商品,以公司的过季产品销售折扣政策,按吊牌价 2 折计算其零售价,减去商场扣费、销售费用及税金等作为其可变现净值,与存货成本相比存在约 30%的减值。库龄在 3 年以内的库存商品不存在减值的情形。
根据历年的过季产品销售情况,预计库龄 1-2 年的库存商品在 2 年后大约还有 20%未销售以及库龄 2-3 年的库存商品在 1 年后大约还有 50%未销售,此部分未销售的库存商品预计未来库龄会达到 3 年以上。
如果参考其他同行们的计提情况,可以说是相当不谨慎了。但同时也说明了,公司的品牌力比较强,库存的保值程度,在行业内属于鹤立鸡群的存在。
对于这点,卷爸所在的比音奥莱群,一款20年库存西裤,原件2380,2.44折价580,一共30条,群内放出后,很快就被秒光,三年陈的裤子,还能这样,不容易。当然,男士裤子永远就那个样子,换个吊牌说是今年的,我也信。
第二次涉及库存数据的披露,是在2019.7月发布的可转债问询函中。
在此问询函中可以看出,无论公司怎么努力,服装行业的库存很难100%卖掉,这是生意模式使然,必然会留一个尾巴。
公司提出,销售所有库存的周期为24个月,实际不对,因为这是为了回复而设置的线性外推,按图片时间线性计算,消化库存周期分别是24/25/26/36个月,而2016年末到2019年末的时候,还是会留个小尾巴。若根据披露数据看:
24个月末,公司能清理掉90%的库存。
36个月末,公司清理掉97%以上的库存 。
可是,如果按现有库存统计,按公司的计提办法,明显发现近三年数据已经对应不上,当然,是不是这个疫情倒的鬼我们目前还无从而知。
如果我们把计提数据更改为<2年计提0%,2-3年计提70%,>3年计提100%统计,发现21/22年公司计提情况比较接近。所以,近三年,很可能除了对加盟商的宽松政策外,公司也对库存的计提加大了力度,目前计提金额基本可以覆盖2年以上库存。
这种,对外放别人一马;对内,勒紧裤腰带,可以说是公司谨慎的表现。同时,何止比音勒芬,看看刚刚递交IPO说明书的迪柯尼,一样也是这样做的,你是老板,你也一样。
同时,我们同比参考一下比音勒芬的计提水位。
卷爸最近读了迪柯尼的IPO说明书,正好有些同业数据,卷爸把认为有价值的地方一并放到了这里了。如果没兴趣的看官可以跳过。
这里大家看看就好,不能横向对比,毕竟大家的定位和模式差异较大。比如乔治白做团购、海澜的供应商结算模式、红豆定位大众品等等。淘宝看了一下价格,迪柯尼算是接近的了,但还是有差距,定位人群相对比音勒芬年轻5-10岁,风格也更偏向正统。
2.转回和转销(错误认知的更新和补充)
在3中,卷爸分析了转回和转销的内容,当时错误的理解了这两个词的概念,在此更正。
当时理解的转回和转销都是库存货物卖出了比公司计提后账面余额更高的价格,这个点是错误的。
正确的应该是:
转回:是指影响资产减值的因素消失,使资产的价值回升时,在原计提的减值准备范围内将其转回。需要注意的是,导致转回的是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而不是在当期造成存货可变现净值高于其成本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果是其他因素,则企业会计准则不允许将该存货跌价准备转回。转回后货物仍在。
转销:转销是将余额清零,主要用于资产类账户备抵账户的清零。其特征就是转销之后,金额和账户都不存在了。对于比音,可能是服装卖了或烧了或捐了,都会在备抵账户产生转销。当然,目前看应该是卖了。转销后货物不在。
公司的库存为服装,不可能随着像茅台一样,年份越久远越值钱,只会不断跌价,由于公司库存计提的减值因素是按时间计算,而时光无法倒流,所以比音勒芬不存在转回,而皆为转销。
有的同学说,服装也是一个轮回,可能公司放了10年潮流又回来了,所以可以卖更多价格,不是转回吗?这里就看到转回的定义,原影响因素消失导致价值回升,计提时候的影响因素是时间。潮流是额外导致库存增值的其他因素,不允许做转回处理。
之前卷爸提出“转销的越多,越能说明公司之前财务策比较保守,公司库存的变现能力强,品牌价值高,同时也说明了公司库存仍在安全区间。”
这里卷爸完全误解了转销的概念,在经过和某上市公司的财务同学学习后,了解到,转销是指备抵账户的清零,有可能是销售、也可能是销毁或者捐赠甚至意外发生的被偷窃,反正无论是什么,这批货物在实际上从公司灭失,同时对报表进行的对应处理。
由于转销的存在,减少了当年总计计提金额,增加了当年的利润表净利润。
在书本的概念理解中,每一件衣服都有一个原值和计提值,并且销售价格不同,微观世界中,确实存在一件件的多卖钱了,少卖钱了,但在上市公司财务实操中,这种情况不可能存在,要搞清楚几百万件不同存货的价值情况,单独计算,已经没有经济性和可操作性。
所以转销并不能像卷爸在之前提出的文章中直接那么用,看上图,蓝色是实际可能的情况,黄色是极端假设去推导逻辑便于理解。
当年转销的跌价准备,对存货原值不产生影响,增加当年的营业收入和成本,至于是增加利润还是减少利润,就要看销售价格了,而这个无从得知的销售价格,我们可以通过三表观察判断。
在极端假设中,如果库存销毁,当年的转销严重影响公司的利润表,同时应该在利润表的资产处置收益或营业外支出中,产生大笔负值数字。如果库存不好卖,继续大额降价,也会导致利润表的受损,不过,根据目前的观察,公司还没出现过低于2折销售3年内库存的情况。
2022年,公司营业外支出中,非固定资产报废损失10.5万元,可能是服装销毁也可能不是。资产减值损失项目计提0.99亿,为库存服装2022年计提。
结论:
转销不是卖的更贵,而是把库存销掉了,至于是销售掉还是销毁掉,需要结合三表观察,如果是销售掉,转销就代表了库存的去化良好,卷爸曾经提过,服装行业是库存效率和现金流量匹配的斗争,只要维持在可控的程度,并上下浮动,不足为惧。
十四、比音的前世今生
卷爸根据IPO和历年财报数据,整理了一张将近200行的表格,从这里可以看到比音的前世今生,可以看到网上大多数对比音疑问的答案,甚至可以看出一些服饰品牌行业的商业模式,其实,这个工作大家都能做,没有难度,不过是数据罗列叠加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不过貌似真正有兴趣这么去做的人,好像不多。
随机抽取几个点聊聊吧:
1. 比音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靠了上市融资这一事件,在这之前,08年开始都很小,13-15年上市前估计要美化,数据不错体量也不大。上市后大跨步发展,融资变成了直营和加盟店,然后店铺产生了更多的利润,然后又融资干供应链、仓储中心搞研发,继续扩大店铺,然后店铺产生了更大利润,假如当初没上市,没有这个钱,是怎么也不可能有今天的。同比,目前的国内市场对新上市服装企业的不友好,就是对我们持有企业的友好。
2. 2022年单店平均面积149平,租金13.2元/天/平,运营2.54/天/平,营业员5人,日营业额8423,日成本大头是店租、人员工资和装修折旧,小头是宣传、办公和差旅,结果是每天卖10件衣服,日净利2011元。
你把店铺看成一个人的话,年薪到手73.4万,税前至少百万以上了。如果你现在要投资一家这样的店铺,愿意花多少钱买下来呢?579家店铺,一天闭眼睛给股东带来116万的净利润。
要是你有一间149平的店铺,干什么能比这个赚的多呢?火锅、烤肉、奶茶、抑或杂货铺、文具店?
如果把上市到现在的这些数据连起来去观察,就更有意思了,不仅可以看到成长,还可以看到每步的坑,比如2018年开始做威尼斯,库存一下子就多了,服装平均售价就下来了。
3. 对于网上质疑的供应商压货情况,单加盟店的预收货款,2022年刚好录得10年平均值,28万。你觉得压没压呢?
4. 直营销售CR5,从上市初的22.58%降低到了7.3%,而在CR5营业额提升的情况下,比例下降,说明了分母上升的更快,也就是说,买的人更多了。
5. 从预付看企业的库存周期和创始人的克制。
当然,也有解释不了的,卷爸已经在互动易上提问:
2022年报显示,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3.49亿,前五名加盟商合计销售金额1.29亿。按公司的商业模式,除自营外的客户都为加盟商,这两个区别在哪里。同理,该指标在过往年报中均无法对应。
在数字里探索,就如破案一样,其乐无穷。
十五、母公司存货>合并存货
经查询,近年情况如下:
2016 无子公司 母公司=合并
2017 无子公司 母公司=合并
2018 母6.19 合并6.22 差额-0.03
2019 母7.74 合并6.74 差额1
2020 母8.04 合并6.08 差额1.96
2021 母9.21 合并6.6 差额2.61
2022 母10.81 合并7.46 差额3.35
比较合并报表数字和母公司数字,一般合并数字会大于母公司数字,因为将子公司的各项资产、负债加进来了。但是如果出现约合并越小的现象,那就说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进行了很多内部交易,子公司对外的交易没有大过抵销的数额,于是就越合并越小了。
示例如下:
未实现销售的情况下:
合并报表记录库存成本12,母公司记录库存成本14,差额2记录在合并报表内部未实现利润额。
实现销售的情况下:
合并报表记录营业收入16,营业成本12,营业利润4。
所以关于内部交易存货的抵销,主要还是把握是否对外出售。
反观比音勒芬母公司和合并的差额,正好等于财报披露的内部未实现利润金额。
这样还可以算出内部子对母的交易毛利率,19-22分别为14.8%、32.2%、39.5%、44.9%,逐年提高是为什么呢?
根据目前几家子公司的定位,其中确定有关的是宁波比音勒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落户宁波电商经济创新园区,定位为华东地区设立的全国采购中心,截至2019年12月,已实现年营业收入5亿元,税收总额2200万元。2019年,该企业实现归母净利润1.37亿,比去年同期新增64%,已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的增速。同时,根据名称分布,还有广州、徐州比音勒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是可能的内部交易对象。
因为这样的交易,可以把公司利润在不同内部企业间分配,也有利于集团进行财务谋划,利润率的提高,很可能是子公司所在地的政府提供了额外的税收优惠,所以集团在合法的范围内,进行税务筹划,从下文数据可以看到,宁波比音勒芬在2019年的税率仅有4.4%。
对于子公司的可能性作用,在1中,有过详细解析。
十六、一些不太重要的小事
1. 联营模式下,商场经验不善,公司收不回应收和保证金,对方拿股票还债,LOL,所以公司有了ST大集的股票。
2. 网上曾经质疑比音勒芬高新技术企业作假,是因为在2018年前,公司无子公司,所有销售人员合同也都签订在母公司即股份公司,由于行业属性的原因,造成了研发人员占比达不到10%要求,这是因为基数太大了。于是公司注册了子公司,将销售人员统一纳入了广州比音勒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中,在2018年成功取得高新技术企业,为股东省下了一大笔企业所得税。
卷爸在和朋友聊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说,高新企业这个事情是阳谋,不仅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也符合现代企业做事的规律。从老板到财务,可以说 当时都没想过高新这个点,草根出身没有提前谋划,见山开路,遇水搭桥。如果是一开始就做财务谋划,这样的合作伙伴才恐怖呢。
3. 按单项计提的坏账准备中,江门市益华百货有限公司有62W全部计提收不回来,经查也是一个时代的企业落幕造成的,不过由于地理位置非常好,已经被人接手,相信更新后,比音也会重新杀回来,继续在这个地方赚赚赚。
同时,坏账总计62万,根据公司的应收回款天数和单店平均月营业额,刚好可以辅证在合理区间,石头造假容易,石头的分子原子质子一起造假,让人从宏观到微观全部看不出来,那可就难了,或许不是难,而是造假成本高过收益,不具备经济性了。
4. 公司只考虑库存就好了,不像某些企业,还要为应收操心,恒大一暴雷,据说某建筑企业的X公司,几百个亿收不回来了,白干30年。
公司应收CR5占比14.37%,应收分散,1年以上应收总计58万,占全部应收的0.22%,你有啥操心的。
5. 根据《公司章程》,公司分配当年税后利润时,应当提取净利润的 10%列入公司法定公积金。公司法定公积金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 50%以上的,可以不再提取。截至本期期末,公司法定盈余公积累计额为公司注册资本的 50%。
盈余公积计提后,这个钱是专门开个账户存放吗?不对应可以花盈余公积的情况,这个钱就一直不能用?
不需要开账户,就是防止把净利润全部分配给股东,做了一个限制,不让全部分红,留存一部分钱在企业,要是全部分配了,不就相当于钱都从企业流出了么。计提了盈余公积,在企业的流动资金就还是用于正常经营的,这个只是针对所有者权益的结构变动限制。
公司仍然处于高速发展期,不会把利润分光,这个50%资本金的计提,对于诚信的企业和管理层,不用防着。对于不诚信的企业和管理层,防不住,比如恒大,那就是一个融资分红的庞氏骗局。
6. 2022年报公司账上有95万欧元,折算人民币700万,正好是收购两个品牌金额的1%。公司此次收购成功,还有一个因素,是只有比音勒芬具备足够的现金,这里可以看出,公司在去年就已经运作这个事情了,如果公司哪天又出现了其他国家的货币,你懂的。
最后附上一张需要记录的截图,对于2022年报的分析终于结束了,之后继续重读IPO说明书,搞清楚一些细节后,准备把时间用来休息一下,看看书充充电,然后继续研究下一家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