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37.5万字的大长篇,曾获老舍文学长篇小说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作者徐则臣,他被称为“中国70后作家的光荣”。
同为70后男性作家,徐则臣和冯唐给到读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冯唐的文字是浓烈的酒,字里行间跳跃着青春的激越,给到人直接凶猛的情感冲击和思想共鸣,边读边不由得拍大腿——兄弟,你说得真对,就像挠痒痒正好挠对了地方。
徐则臣的文字是醇厚的茶,它舒缓、闲雅、深远。节奏很慢,茶香一点点溢出,弥漫,“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三饮便得道”。
同样是让人欲罢不能,酒让人沉醉迷离,茶越饮越清醒,越饮越理智。某个昏睡后的下午,手持一本《耶路撒冷》,头脑清明,身心宁静。
翻开第一页,主人公初平阳戴着黑色眼罩酣睡中被火车紧急刹车声惊醒,“下一站淮海”,广播里提示,和一个带着口臭和残酒气味的男人简短几句闲聊之后,初平阳从火车窗口跳了下去,消失在苍茫夜色和众人惊诧的目光中。
有点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就像一壶滚烫的开水,猛然惊醒沉睡中的茶芽,茶芽受惊、苏醒、舒展、绽放……
故事讲述专栏作家初平阳从北京返回老家淮海,打算卖掉运河边父母经营了一辈子的诊所——大和堂。他的四个童年好友闻讯,先后都提出想购买,各有各的理由,每个理由的背后都是一个成长挣扎的故事,以及70后父辈们的心酸过往。
这本小说的结构非常独特——树型结构。这棵树的根是主人公们日渐面目全非的故乡,是他们见过外面广阔世界后又想回归的另一个”世界”,树干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生长出来的70这一代,他们的生活平淡而务实。
随着情节的推进,慢慢地树向上向天空伸出五个分枝,分别是专栏作家初平阳、假证贩子易长安、水晶商人杨杰、大学中文系老师吕冬、四处流浪的秦福小。他们带着家庭、时代、个人的烙印,带着对景天赐之死隐秘的负罪感,展开各自的人生。
初平阳与舒畅未能”坚持到底“的爱情,舒畅说:”我知道我缺乏一些你认为的那些好品质,比如坚持”,初平阳说:“不是你一个人缺,所有人都缺,我们都缺少对某种看不见、空虚的、虚无之物的想象和坚持,我们还缺少对现有生活坚定的持守和深入,既不能好好务虚,也不能很好地务实”。初平阳对爱情的这份冷静实在可怕。
易长安与他酗酒家暴生活不检点的父亲之间旷日持久的对抗,所有他父亲反对的,他一定会赞成,所有他父亲想去做的,他必加以阻挠。直到在某一天,他在照镜子时,看到一张和自己父亲一模一样的脸,他终于明白,这份基因已经刻入了他的骨髓,不容他拒收,在很多时候,他就是另外一个父亲。
杨杰几次在杨杰和杨杰出这两个名字之间切换。最初的名字是他母亲取的,意为“出人投地”,望子成龙,他觉得那是一座不让人喘气的大山,入伍时自己改成了杨杰;再改回“杨杰出”是在水晶生意做大以后,一位大师指点“杨杰必须出,不是因为杰出,而是要让人杰充分发挥出来“;又过 了四年,他终于恢复杨杰这个名字。恢复了名字之后的杨杰,开始吃素,听佛乐,主动让自己一直爱的女人的孩子让他叫舅舅(而不是叔叔),他主动断除了那份暧昧。
中文系老师吕冬——一个觉得精神病院比家里更舒服的男人,一个被专制的母亲和强势的妻子一致判决为“失败和无用”并毅然抛弃的男人,他说“失败是一个强大的因果链条,从第一步开始,从你有记忆开始,从你的出身开始,你就开始一步步地失败,一环套一环地失败,直到你明白你失败了但你无法改变和逆转”,他说的是他一个人,也许也是其它人更多人。
秦福小这个不停从一个城市跳到另外一个城市阅尽沧桑的女人,她目睹了自己亲弟弟——这个夺走她全部的父母之爱的人——发疯后自杀身亡的全过程,本来她可以呼救,但是她没有,她为什么没有呢?她是否有充分的理由让他去死?带着这些疑惑她开始了漫长的找寻,直到她在一个孤儿院遇到了一个和弟弟一模一样的男孩并收养了他。
故事结尾,易长安因制假车牌被捕押送北京,前来送行的初平阳一干人等,在火车站的空地上喝酒狂欢,他们谈到过往,谈到他们70后的下一个十年。
每个人心中都有隐秘的角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救赎的“耶路撒冷”,也许“掉在地上的都要捡起来”,也许有很多东西永远也捡不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