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曾说:“孟子说性,直从源头上说来,亦是说个大概如此。荀子性恶之说,是从流弊上说来,也未可尽说他不是,只是见得未精耳。众人则失了心之本体。”
于是有弟子问:“孟子从源头上说性,要人用功在源头上明彻;荀子从流弊说性,功夫只在末流上救正,便费力了。”
王阳明对弟子的观点表示肯定。可以看到,王阳明这里说孟子不是单独说孟子,而是和荀子比较而说的。很明显,两者比较,他更认同孟子。“大概如此”,不是说孟子不准确、更不是否定,而是孟子之说源头大概,没有层层分疏、或在流弊上详细说开去。之后弟子问功夫,王阳明也认同孟子的从源头上明彻。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为宗,正是教人从源头上明彻。
人们说心无体,是因为心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但也不是说它不存在、虚无,而是说它是无处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包融贯穿万物的实有。
才说体,必然有用在;才说用,必然有体在,故说体用一源。以万物为体,只是心的作用。
王阳明曾说:“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良知扩充到底。”
有人问,“扩充良知”怎么理解?“扩充良知”和“彰显良知”又何不同?
扩充良知,是空间性的;彰显良知,是时间性的。
扩充良知,即把良知从一身向外扩充至家、国、天下,乃至天地万物。“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彰显良知,即此时此事能致良知。一般人有良知被蒙蔽的时候,圣人则是良知每时每事彰显。
不时有同心有此类疑惑,某某名人很看重某书、某某教授讲王阳明很出名、某某写王阳明的书很多人看等等。我解释说,商业推广无可厚非,有写手炮制快餐、有推手天花龙凤。虽然以次充好的东西太多,但是我们有水平、有责任感,自己要分辨、态度要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