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日学—潜心学习国学第7天
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学习《论语》
001 【原文】
1.7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002【译文】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注重妻子的贤德而看轻其容貌肤色;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003【嚼字】
贤贤: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的意思。第二个“贤”字作名词用,贤德的意思
易:有两种解释,一是改变的意思;二是轻视的意思,即尊重贤者而看轻女色。
致:意为“奉献”、“尽力”。这里是要尽忠的意思。
004【咬文】
贤贤易色:但妻子要看重他的才能和贤淑之德不以貌取人不看重她的容貌和外表而注重她内在的。
事父母:事父母要尽心尽力、竭尽全力、真心实意。
事君:奋不顾身全心全意、舍身取义、赴汤蹈火也无所推辞。
交友:对待朋友讲诚信,有真诚心,真挚而讲信用,能遵守诺言。
学:不仅指在书面上的诵读研究,著书立说也不是唯一的学习成果。品读为人处世的道理,体悟生活的真谛也是学习。
未学:他人说或自谦的说没学过。在实践中身体力行,践行美德,践行优良品质,是指导人生的最佳学问。
005【深思】
儒学讲:“造端于夫妇,次父子,次君臣之三顺序”。这四句分别说夫妇、父子、君臣、朋友的人伦相处之道。遵守伦理道德,品质良好的人能够真正尽孝、尽忠、尽力而为。以父母、君主、朋友之事为己任,这样的品质不是写在文章里标榜给别人看,不是夸夸其谈懂多少,而是贯穿于言行举止中。德行优于知识,行为先于言语。这就做到了知行合一,甚至是行重于知。
【总结】:
这段话提出了正确处理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种关系的道德标准。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良好的教育,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要看他能不能实行“孝”、“忠”、“信”等基本道德。只要做到了这几点,即使他说自己没有学习过,也可以认为他已经是个有良好教养的人了。孔子育人注重品质德行修养,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一个人是否有学问,不在于看他读过多少本书,而是看他是否有修养。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精通学问之道,要先从自己的品行修养、待人接物上着手。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才能够学有所成,即《红楼梦》中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