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卓芳分享第386天
一、倾听 接纳是基础。
焦点解决倾听听什么?在乎的、想要的、看重的、期待的,他的优势资源,他的特长,他的努力,他的成功经验,他自己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认为,怎么打算,有哪些感受,准备有什么行动,他的坚持,他的付出,他的不易。不能光听,我们要去问,所以你可能比较在意的是什么?所以是什么让你比较想聊这个话题?你希望通过聊这个话题,给你带来什么不一样呢?如果得到这些不一样,又会给你带来哪些帮助?它对你的意义是什么?给你带来什么帮助?对你的意义是什么?(刚才的那些焦点解决要去倾听的那些点,不是光听就能听出来的,而是都要去做详细的询问才行,我们必须都要去给他慢慢的问,慢慢的聊,在聊的过程中去听他的回应,然后再去澄清,才能去了解到所说的这些东西。)
1.倾听时容易犯的错误
第一个打断,做道德或正确性的评判。碰到这样的情况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及时的去做督导,去觉察,看看我怎么了,我怎么有这么多的反应,大概什么情况?要分清你跟他。关于中立的原则,你内心里边可以有,你在生活中依然可以坚守原则、规则、道德底线。咨询场合,他们你不带在身边就好了。你可以有你的认为,只要不影响就好。
第二个,急于下结论。我们倾听的时候容易急于下结论。在一个咨询里边,主题、目标可能要花1/2~2/3的时间去探讨,为啥?因为你不聊那么多,你可能就不太清楚他到底怎么了,具体什么情况。有的时候他已经定下目标,定下主题,但是聊着聊着,他可能是有别的东西又出来了。或者最想要的并不是这个。即使他已经选择了一个主题或者目标了,我们仍然要去好奇,要去问他“你能说说看吗?是什么让您比较想聊这个话题?是什么让你希望有这个改变呀?”他已经都说了,要有这样的一个变化,我们仍然要去问,要去好奇,要去进一步的澄清、确认,然后可能才能聊出来更多的内容。
咨询就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也像挖宝藏。详细的交流包括who, what, where, which, how, when,why。在这个过程中要少说,尽量的不要去发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认为,尤其是在开始的时候,发表观点就属于我们后边要讲到的,影响性技术里面的“自我暴露”,又叫“自我表露”,然后就会去更多的去发表自己的观点,想法,看法,见解,可能就会有。
第三个,轻视来访者的问题。在来访者的世界无小事,所有你认为的小事在他的世界里边都是大事。
第四个,干扰转移来访者的问题话题。这背后基本上都是因为你内心里边有预设,你有了你的理论框架,有的人学了这个学派学了那个学派,他可能就会下意识的用某个学派去套,比如他可能会认为一定是他原生家庭出问题了,这个时候就开始不断的去问他原生家庭,来访者不想聊这一块,但是因为他有预设了,他就认为是他原生家庭出问题了,所以就想去验证,就会下意识的不断的去聊人家的原生家庭,去收集相关的资料,去试图证明自己的预设是对的,这样的话就会给来访者的谈话带来干扰,就没有办法很好的去探索自我,去思考对他来说他自己怎么想的,他自己想要的是啥,所以当你很想说的时候,你一定要切记你的东西出来了,这些可能都是你的预设。
当你很想去问的一些地方,你也要注意去觉察,是你本身有答案了去问,还是你只是单纯的好奇这一块,还是你是为了验证什么而去然后去问,反正那些也很想问很想说的,都先别问别说,你先憋住不问,然后尽量的先跟着他走。好多时候我们会用我们的理念,架构,试图证明我们的理论是对的,试图验证他就是童年的创伤,可能会下意识这么去走,这其实又偏离了初衷,来访者最想干嘛?可能就忘掉了。
第五个,不适当的运用咨询的技巧,比如第一个询问过多。我们的好奇是在来访者的脉络上的,不是说我们随意的好奇,来访者的脉络,来访者的主线上的好奇,不是说我们想好奇啥就好奇啥。(2)概述过多,所谓的概述过多,我们可能会下意识的去做很多的总结、概述,这样是不太合适的,减少重复,抓住他的关键词,用他的关键词再去发问,这是一个过程。能力是练出来的,感觉是泡出来的,(3)不适当的情感反应,什么是情感反应?我们一会就要讲到。所谓的情感反应,就是咨询师反应来访者的情感、情绪,这叫情感反应。因为我们后边还会学一个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属于影响性技术,情感反应是属于参与性技术的,参与性技术只参与不影响。情感反应就是我们只是反应了他有什么情感,我们只是把他情绪情感给反馈出来,我听到你对此有一些焦虑,听到你在这个事情上有一些伤心,这就是情感反应,反应的是来访者的情感。如果是咨询师表达,我对此很高兴,开始说自己了,这叫情感表达,这就区别。反应是反应来访者的,表达是咨询师表达自己的,这就是它俩的最大的区别。
一般用反应的多,表达的少,咨询师表达自己的是很少,因为我们基本上不怎么建议去自我暴露,情感反应好像怎么跟共情一样,它俩的区别在哪?共情也是这么共的,对吧?共情好像也是反馈对方的情绪,把对方的情绪感受表达出来,它俩有什么区别?是这样的,共情是一种能力,情感反应是一种技术,通常来说是共情需要用情感反应来表达,那就是通过情感反应才能呈现你的共情,其实就是情感反应是共情的工具,差不多可以这么说,通过情感反应你才能达到你的共情。共情,同感共情也叫同感心、同理心、同情达理,设身处地。共情是一种能力,情感反应是一种技术,通过情感反应这种技术才能更好的达到共情,这就是它俩的关系。
3.倾听要把握的原则:可问可不问,少问或不问,可说可不说,少说或不说。 还有一句话就是来访者说的话都要听。在做咨询的时候,你的反应要慢一些。 我们保持身后一小步的引导。
4.倾听的时候,给予简适当的鼓励性的回应
二、开放式询问和封闭式询问
我们实际咨询中一般先开放,然后再逐渐的封闭,一般是这样的,就是先全面撒网,详细了解他更多的情况,然后对某些点不太清楚,不清楚他说的这个点到底咋回事儿,是不是如此?这个时候才开始用封闭式提问,开始去确认澄清,去探讨。
三、鼓励技术
鼓励技术,鼓励其实是一种态度,你在他聊的非常重要的话题上鼓励他继续说下去,是一种态度。 当你非常想听对方说你是真的很好奇的时候,你才会有鼓励。那么通常会用哪些方式去鼓励呢?比如说嗯,哦,还有呢?这样的回应其实就是一种鼓励,或者说:我在听呢,哎,能说的再多点吗?或者是我们重复一下他的关键的词,关键的字,也是在鼓励。因为当我们重复的时候,他就感觉你看我说的话他听见了,那么当事人就会愿意更多的说下去,因为他感觉他受重视了,他说的内容被看见了,被听见了,被理解了,都会让他感觉到被重视了,那么他就会更愿意更多的表达,重复关键字,这都是在用鼓励技术。
重复技术跟鼓励技术有啥区别?后边还有一个重复,那么重复技术跟鼓励技术有啥区别?因为鼓励技术里边有重复原话,对吧?重复技术又是啥?这个好多人就会弄错,重复技术这个重复跟鼓励没有关系,两码事。 重复技术其实是为了澄清,在什么时候才用呢?在他说的东西,你一听就不对,前后矛盾,这个时候你再重复一下他的原句原词,他可能立马就意识到说错了,重复技术是干这活的,重复技术可不是鼓励,但是鼓励里有重复,鼓励里有重复他的原句,这样的操作,但是重复技术只是为了澄清那些说的不太对的地方,好像有矛盾的地方。 这个时候采用重复技术,要弄清楚。比如说,来访者说,我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18岁大学毕业。你一听就不对劲,你就重复一下他的话:你12岁上初中,15岁上高中,18岁大学毕业?这就是重复技术,有点面质的意思,有点像。 然后他就会突然意识到,不对不对,我是18岁上大学,他突然意识到他说错了。
怎么不直接说澄清:因为这个不是澄清,因为这个是在澄清,但是他是个技术,它是起到澄清的一个效果,但是它是个技术,鼓励他好的,重复他说的不太对的地方。没有专门的澄清技术,但是有好多都是为了达到澄清,比如倾听,内容反映,具体化,其实都是为了达到澄清,目的是为了澄清,好多技术都是为了达到澄清这样的一个目的。 但是澄清本身不是技术,好多技术是为了达到澄清的目的,但是没有澄清这个技术,这就弄清楚了,这些基础的东西我们逐渐的把它捋顺。
四、内容反应
接着我们继续往下讲,反应内容,我们在前边讲诊断技能里的控制会谈话题方向的时候提到过,控制会谈话题的方向有四个,释意,中断,情感反射,引导。
释意,就是内容反应,它是控制会谈话题方向的一个技术,一种方法。 我们很好的去控制会谈话题的方向。因为咨询是有目的的会谈,这是心理学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家说的,咨询是有目的的会谈,而控制会谈话题的方向就很重要,内容反映就是控制会谈话题方向的一个很重要的技术,内容反映叫释意或者说明。也就是把来访者主要的内容,他所讲的那些内容,我们要加以综合的整理,整理完之后再反馈给他,整理完之后再还给他。 其实就是我们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把非常核心的他讲到的好像我们听到的,当然这个镜子有时候也会,反馈的时候,其实也会怎么说呢?也会有选择性的去反馈,镜子也不是完全的只是镜子。因为咨询每个学派观点不一样,每个来访,每个咨询师,同样的学派,每个咨询师的理解、性格特点都不一样,就是经验不一样。 所以不同的咨询师做咨询的时候走向可能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在反馈的时候,我们可能在根据我们对他的理解,我们反馈的是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他刚才说的内容里边比较重要的点,反馈给他,看看是不是大概这样的一个意思。 其实内容反应就相当于一个总结,把他所说的事加以总结,如果把他情感加以总结,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情感反应。
内容反映只是反映他的事,他刚才说了什么,说了哪些,大概说了啥意思,我们给他加以总结,其实就是为了让他弄清楚他说的是不是这些,一方面加以澄清,弄清楚他在乎的是啥,他想要的是啥,他大概在说什么。 另外一方面让来访者感觉到被理解,让来访者感觉到我们很看重他,我们很把他当回事儿,然后他就会继续有更多的表达和探索。所以我们这个时候基本上是完全没有我们自己的观点进去的,我们只是呈现出来他的东西,呈现出来他在说什么,在讲什么,我们呈现出来给他,做个大概的总结,仅此而已。 那么我们在总结的时候一般就要用他的原词。
内容反映与摘要,有什么区别呢?摘要是焦点解决里边的词语,内容反映是众多学派里边的一个词语,他俩本意上差不多,只不过摘要属于焦点解决学派里提的比较多的,而内容反映是每个学派就是反正他不属于哪个学派的,学心理学这个基础里边的东西,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那么我们在做咨询的时候,其实做的时间越长,不管内容反应还是摘要,可能都会越少。我们反馈的内容越少,但是又很精准,少而精,这是一种能力。我们给他反馈的时候可能就是简单的用了他几个关键词,关键字就给他说清楚了,然后接着就继续发问,继续发起新的提问就出来了,对此你是怎么想的呢?你怎么看呀,他们对此怎么看呀,对此你都做过哪些尝试,你刚才说到什么,对此你都有哪些思考?直接又开始发起新的提问,这会让我们的谈话更自然更顺畅,你不能人家聊完了之后,你直接问,那你怎么想,这就会让他感觉很突兀,他感觉我说的你都没听见,你直接就问我怎么想,他就感觉不舒服,所以他说完一大段之后,我们最起码要有一个简单的一个总结,这就是内容反应,总结一下他刚才说的啥,澄清一下核心的东西,用他的原词最好,用他最敏感的那些词语,最重要的那些词语,然后做一个总结反馈给他。 是这样吗?一般会加上,是这样吗?是这样,哦,对此你怎么想的呢?你看直接这句话就出来了,对此你怎么想的呢?你怎么看这件事,你有做过哪些尝试吗?你有相关的一些思考吗?然后直接就聊出来这些东西了,这是这些。 如果他俩合到一起,就是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合到一起,就是我们所说的参与性概述,合到一起就参与性概述,你刚才说到什么事儿,对此你比较伤心,这就是一个参与性概述,里边既有内容反应,又有情感反应,合到一起就叫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