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约会“变现”记

六七百人,横跨山海,四面八方,齐聚郑州,只为奔赴一场名叫“理想课堂”的心动约会。

理想课堂研讨会全家福

这“理想课堂”到底有着怎样的极致魅力,吸引如此多灵魂尺码相似的人跨越山水,缩近时空,只为同频共振呢?

我,很好奇,更感兴趣于4月11日至13日,在郑州盛大开幕的新网师第3届“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3月下旬我就曾用文字记下过急于奔赴这场盛会的心路历程,因为这段文字太热辣滚烫太引人遐思了:

携一缕春日的芬芳,赴一场智慧盛宴,寻一片思想的沃土,遇见新教育,共探新课堂!新网师第三届“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将于2025年4月在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学大道第二小学启幕。诚邀您齐聚中原腹地,共话教育未来,共绘课改蓝图!

看到之后毫不犹豫报名、提交申请、缴费、入群,一气呵成,和之前奔赴山西忻州相比,这场盛会可是在家门口召开的,占尽地利之便地理之便,可不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么。

终于,这场心动的约会在日思夜盼中施施然来临了!带着一份欢呼雀跃的心情,我来了,来到中原腹地郑州,来到离家不远(不过四百公里而已)的省会郑州,和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来到郑州轻工业学院,走访高新区科学大道第二实验小学,踏进高新区第二中学,奔赴这场“理想”的约会,让自己的身和心都经历一次视听盛宴,由此出发,得到洗礼、提升之余,只为遇见未来那个更好的自己。

周五下午,早早的,小伙伴华云我们俩就收拾妥当,老公送我们去东站,上高铁、下地铁,到酒店,先报道,领资料,见伙伴,聊不停……

虽说盛会已结束许久,但还得在慢慢反刍中回味其中的韵味……

一,“理想”盛会之大制作

这次以“理想”为名的“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竟吸引了来自全国18个省54个市区的将近700名教育界同仁齐聚郑州,共话教育,规模堪称空前绝后。

大制作的盛会

这次盛会共分6个篇章:

1.开幕式。第一天上午,由当地教育局领导、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领导和新网师领导及承办方分别致辞,拉开了本次盛会的开幕式。

2.专题报告。这是重头戏中的重头戏,分别由林忠玲(苏州市新教育研究院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新教育构筑理想课堂行动深耕项目领衔人)做教育课堂重塑画像的讲座,刘祥老师(),王志江老师,陈大伟校长,

校长研讨部分也是精彩纷呈,《人工智能时代,校长引领理想课堂重构的策略》。

第3篇章则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分了7个分会场,包括小学语数英,初中语数英、地理学科和校长探讨,只需看一下标题就知道每一场报告分量有多重:《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实践》《小学数学“综合实践”领域教学思考与实践》《 Ai赋能下小学英语教学评一体化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人工智能背景下初中英语单元教育教学实践》《 Ai赋能中学地理单元教学的递归整合模式研究》《人工智能时代校长引领理想课堂重构策略》。

第4篇章可谓异彩纷呈,是新网师榜样学员的生命叙事,每一个标题都特别吸睛:《洞穴泥巴与花朵》《逆境砺魂:一位乡村教师的坚守与蜕变》《岁月织梦,教育铸魂》《人生曼妙处,曲曲弯弯》《继续走,别停下》《幸福很简单》《“倒逼”路上享受成长之美》。《岁月如歌,四季拔节》《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第5篇章“学校构筑理想课堂的实践探索”,是不同学校的领头雁展示各自团队在构筑理想课堂方面的实践探索,有来自于本地河南郑州的,有海南省山西、江西、内蒙古、河北、山西、四川、陕西、江苏……绝对的大咖云集。

最后一篇章是“传承展望智慧星河”,由大家翘首以待的郝晓东老师做主旨报告,堪称压轴之作。

郝晓东现场报告

二,“理想”之高位大咖

这场盛会规格高、各路大咖齐齐驾到,何其有幸,我得以领略到了时下教育最前沿的理念:

1.佟化玮主任关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理想课堂应该是何种样态》的真知灼见让我等听得热血沸腾:

理想之树长青,探索之路常新……教改改到最深最痛处,一定是课堂的问题;

课堂的问题解决了,80%以上的教学问题自然也解决了。他还引经据典到“帕尔默曾指出的,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又借用杜威提出的“书本知识具有不可教性,不能直接传授,而需要让学习者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提醒我们——

不仅要关注技术和工具,更要关注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关注深度学习和意义理解,关注核心问题与挑战性任务,关注预设与生成,关注整体与焦点,关注倾听和对话,关注情绪和情感,关注评价与反馈,关注纪律与自由等。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转型,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转变,追求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学生,让素养全面落地,让学习深度发生。

佟主任的这一连串“关注”着实振聋发聩,教育之根本性转变,不正是需要从这些地方做起么。

2.陈东强院长《没有深刻共鸣的课堂,就没有幸福完整的生活》的报告

课比天大,课堂是根。所有的问题都能在课堂找到根源,所有的教改脱离课堂都难以实现。课堂的生存状态,就是师生的生命状态。课堂的样子,取决于教师生命的样子。没有课堂的改变,就没有幸福完整的生活。课堂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阵地,无论怎样重视,都不为过,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是的,若真的想在教育这条璀璨星途上有真进步,就该从课堂这个核心阵地启航,从每一节家常课开始,从理念更新起步,到实践落实到位,一点点,一步步,不怕慢不敢站更不能站!

写到这里,耳畔不由得就想起东道主科大二小那群可爱的师生们在给大家带来的《桃花朵朵开,教育春满园》的歌伴舞献词中的那些有温度有情怀的暖心话语:

有一种标准,叫做尺码相同;有一种行动,叫做擦亮星星;有一种愿景,叫做向光而行;有一种使命,叫做幸福完整。期待更多的“我们”以理想为帆,以课堂为船,在教育的海洋中,扬帆起航!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这话,就该是咱们教育人的枕边话、座右铭!

3.“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2008年,新教育实验就曾提炼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①落实有效的教学框架;②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③引发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这界盛会,新网师人的共同远景是以“学为中心”为动能,用“AI赋能”作翅膀,向着理想课堂“三重境界”的高处振翅而飞——

第一重境界是对有效教学框架的精心雕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独裁者,借助Ai赋能,变身为学生学习旅程中的引路人。他们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精心设计教学流程,如同为一场盛大的演出搭建稳固而精巧的舞台。

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有了Ai赋能,课堂更精彩,将由知识的单向传递场所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乐园。在以“学为中心”理念熏陶下,学生们犹如勇敢的探险家,在知识的神秘丛林中勇敢前行,追寻真理的光芒。

理想课堂的第三重境界是实现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比如智能批改系统不仅能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供及时的反馈,还能根据学生的情况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使教学更加有的放矢。

我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这三重境界并不遥远,就在教育人“以爱为底色,静心做教育”中,在“路虽远,行则必至”的死磕中,桃花朵朵开一样,次第绽放在教育旅途中。

4.理想课堂之六度

在进入新网师之前,我真的不知道关于“三重境界”和“六度”这些名词,孤陋寡闻得让自己都瞠目结舌!

原来,2004年,“新教育实验构筑理想课堂研讨会”就已经在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召开,朱永新老师在那个时候或者更早提出了新教育理想课堂的六度: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练习度、延展度。

那个时候我在干嘛?刚刚毕业,若有机会接触到这教育界的最前沿理念,一切将会有多么与众不同?!果然,因为太无知,限制了认知,就像贫穷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一样。

看如今,过于注重分数和升学率,忽视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乃至幸福的现象比比皆是。

幸亏,有双减政策,有强制双休,国家层面已经从顶层设计开始为教育解压松绑,我们更要为寻找理想的教育而努力,更要用自己的行动让理想的教育早日成为现实。

幸亏,参与这场盛会,才有幸聆听大咖们的讲座,认真拜读同行优秀者的精彩文章,才能汲取他们思想和文字里的精华,幸甚至哉,文以咏志!

4.林忠玲的“不改是等死,乱改是找死”。

林主任一开场就是掷地有声的观点——“课堂必须得改”——课堂不改就是等死,如果乱改那是找死!因为碎片化的经验带不来系统的改进,孤独式的探索也形不成课改的生态。

课堂上要培养孩子们的质疑能力,因为问题比答案更重要,问题背后的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师生间的信任比师生的帮助更重要。尤其是课堂最后的5~8分钟必须对本节课进行反馈,否则本节课就是低效的,同样的,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若没有任务支撑基本上形同虚设。

林局长的讲座中干货特别多,比如他的提问题经典六问(是什么what何时wheh为什么why何地where谁who怎么样how),他的学习金字塔/知识的留存率(只单纯听能记住5%,阅读能记住10%,听和看结合起来能记住20%,示范或展示达到30%,小组讨论达到50%,实践演练达到70%,教授给他人高达90%),他的讨论无效果5点归因(讨论的话题是大任务还是小问题?讨论前有没有安排?学生独立思考制定了哪些讨论规则?这些规则有没有持之以恒的训练过?4人小组中的小组长有没有得到培训?)……

要想课改真实有效,需要遵循给任务→明目标→掐时间→做点评“四部”,以专业的姿态倾听观察和指导学生,让学生在有温度的陪伴中拥有最佳的表现。

是的,构筑理想课堂,教师要克服行为惰性、惯性、任性,做学生学习的设计师和教练。因为我们太多人长期主导课堂,才导致学生的思维惰性、依赖性。破除之道在于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设计课堂框架、结构,设计学习环节、步骤以及方法,设计克服学习困难的学习支架;在于教学学生合作学习,给学生合作学习的行为规范和评价量规,训练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合作学习。

5.刘恩樵老师的“一堂课”

“所谓‘一课堂’,是切实尊重课堂教学基本规律的课堂,按照课堂教学基本规律教学的课堂。”刘恩樵老师的“一课堂”有着深厚的理论根基。它首先吸收了英国教育家怀特海“浪漫-精确-综合”的教育节奏理论,将学习过程划分为感性认知、理性深化和创新应用三个阶段。同时,这一模式也融入了叶澜教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教育观,以及管建刚等名师的教学实践智慧。1.浪漫阶段:整体感知,激发兴趣(如第一课时的朗读体验);2.精确阶段:聚焦重点,深度学习(如第二课时的象征手法分析);3.综合阶段:迁移运用,创新表达(如小诗创作活动)。刘恩樵老师强调:“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有吸入的浪漫探索,也有呼出的精确沉淀,最终实现生命的完整跃升。”

6.王志江校长的数学理论

王志江校长说:理想课堂的本质在于激活“前理解”——通过对话化解认知冲突,达成“临时性共识”。理想课堂应该是意义生成的场域——“教师·知识·学生”三位一体的活泼泼的生命场域,而非标准的模式,确定性知识,外在目标的追逐。

王志江校长的报告

7.刘祥老师的Al时代下的教育写作特色

A1时代的教育写作既有坚守又有改变,不变的是叙事和文献整理,但是可以利用AI搭架,自己去填馅,因为不论科技如何赋能,我们最终要坚守的是“我手写我心”,毕竟AI始终无法替代真实叙事。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刘翔老师关于读后感与书评的区分:

读后感是局部句段给个人的触动,原书只是触发点,写读后感需要遵循引→议→联→结的步骤,中间不用过多评价书本内容,说白了只是借题发挥、四处发散而已;

书评则是就事论事,要从四面八方往中间聚焦。

刘老师的一番点拨真可谓是拨云见日。原来我平日里的所谓“读书笔记”真的是随意写的“四不像”呐。

三,“理想”之精彩细节

1.美丽的邂逅

奔赴这场心动的约会,原本以为只是三五尺码相似好友的不约而同,出发前建个小群,方便商量一下食宿路线之类的,没想到,更让我怦然心动的竟然是在报道酒店的美丽邂逅!

按照大群里的指令,我们订的酒店离报道酒店也很近,因急于报道并领资料,先睹为快嘛,出了地铁就往报道地奔赴,热情又贴心的志愿者笑脸相迎,签名时看到了几个熟悉的名字!而且还是同一个单位(不同学部而已)的!!不会是重名吧!!!

正在疑惑间,华云已经跟身旁的俩小妹妹打上招呼了,不是重名,是真的不能再真的同事呢,再细问,才知是校长+主任+语文+数学+英语的“全套配置”一行五人来这场“理想课程”取经呢!太感慨了!寥校的学习意识何其强!后来会场茶歇间隙再细聊,感慨更是多了许多,从学校到这里,凭空多了几分同频共振的确幸,给本就是想多汲取些教育智慧的这场学习又添些“太值了”的确信和开心。

郑州的美丽邂逅

2.临时抓丁也嗨皮

盛会开启前的头天晚上陪好友打了场酱油,没想到无意中“误入盛会深处”——卓越2班骨干成员提前有场小聚会,我竟然有幸旁听!心细如发的想安老师布置会场,我也打个下手,无非就是摆放相关物品,茶话会开启后,我客串了一把摄像,即使是后排旁听,也被一众名师、专家的思维激情碰撞所吸引,被他们的狂飙突进式学习热情所震撼,不由得暗戳戳想象他们那样的拓宽视野、提升自己。听刘祥老师如话家常地聊自己的成长史,自己的教学经历,分析了他在教育在线网站的成长,原来,平台的价值,既能激活我们内在的成长内驱力,还能给我们的内驱力一股持久的动力,也许,新网师于我而言,就是自我成长的平台吧;听小琴郭大姐聊她和团队为这场盛会得以如约召开所做的各种协调,尤其是她那句“成长不分年龄,只要自己是一颗种子,遇见新教育的土壤,就能放开生长”特别打动我的心;那位因“一厘米之变”而被前教育厅长毛杰引用过而火爆全网的作者张飞本飞老师引用李镇西老师的话,说教育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成长轨迹,反思教学实践,提升专业素养。即使写了很多,但课堂还没有改变,那就是纸上谈兵。无论是读书还是写作,都为了过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听李燕老师和彭文学老师谈各自忙并快乐着的件件往事;听早读群里早就深交已久的王荣平老师谦虚的说自己是后进生……

原来,在场的每一位都在自己的岗位上敬业耕耘、默默奉献了许久许久,没有比较就不知道自己有多么“坐井观天”,外出学习不止是听台上讲座中的精华,有机会听听他们的家常话,在唠嗑中可能收获会更多。

3.参会之余购物也快意

女人在爱美和购物这两方面似乎有无穷的精力。

参会尾声,华云我俩就“密谋”着去“××工厂店”“扫荡”一圈,没想到在这里果然发现了不少物美价廉的好东东,眼睛都不够用了,买买买,根本停不下来,简直就是“乐不思蜀”,且安慰自己说还不算败家,至少没有把工资花光光,眼瞅着再不出发去高铁站,当天就回不来家了,这才依依不舍提着大包小包的打车去乘地铁,还觉得自己赚大发了,丝毫没觉得几个小时悄然溜走,也忽略了腰酸背痛腿抽筋这档子事。

人呐,只要自己觉得值,别的统统可以或略不计!

(郑州盛会归来,不觉间三四周已悄然流逝,反刍的时间未免太长了,以至于当时的精彩处、特别有感触的地方,已很难再精准提取,徒留一声遗憾,也越发明白“趁热打铁”有多重要,拖延症真真是要不得!归根结底还是碎片化时间利用率太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