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们都反感鸡汤文,一看鸡汤文就说这是毒害人的。
但我要说,没有鸡汤文我还真走不了那么远你们信吗?
和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不同,我出生在安徽西北部一个小镇上。虽然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但他们上一辈都是农民,周边环境也是农村。
后来,我一路读书,从镇上,到县里,到我们市里,再到哈尔滨,又去香港念研究生,这一路的受教育经历,花了十几年。
毕业后,我辗转了几个城市,有几段短期工作经历,再后来稳定在上海。
有一次偶然回老家,参加了一个初中同学聚会,有一位同学跟我讲:xxx你就是个传说你知道吗?
我在大学时候其实就已经“泯然众人”,现在在上海也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
不过在上海我并不孤单:这里有很多来自我家乡的务工者,我喜欢吃地铁口他们烤的红薯,喜欢他们勤劳朴实的感觉。
而我很难遇到来自我家乡,又和我一样做着这类工作的人;即便我在上海只是普通又普通。
基于事实,并非自夸,我得说,能从我家那边像我这样走到现在的并不多(哪怕我现在在上海也是赤贫一族没车没房,我也是被很多老家的人羡慕。)
这一路我不知道读过,喝过多少鸡汤,有读者青年文摘,甚至《心灵鸡汤》原书,有我妈给熬的补身子的真正的鸡汤,也有亲朋好友鼓励安慰的话语。
他们总是说:“莉莉别灰心,下次再来!”“你咋这么聪明啊?”“你跟xx一样啊,他现在在美国呢”等等。
最神奇的是,我对以上那些鸡汤都是信的,如今我把这个归结为两个原因:
1. 我没有见过世面,并不知道真正的生活、大城市、国外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学校以外的社会什么样子;
2. 我被应试教育“毒害”,缺少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看起来这两点都是不好的。第一个让人不现实,第二个让我后来费很大劲锻炼思考和逻辑能力。
但当时,又是好的。正因我对外界实际情况一无所知,我才一直保有充沛热情往前走;没有深思过,让我一直乐观地做梦,追梦。
正因为这份“相信”支撑着我以顽强的意志走到现在,度过几个低潮期,然后稳定生活在上海,并持续努力进步下去。
如今可能大家觉得鸡汤很坏,让人不思考就接受观点并灌输不真实信息,这都没错儿。
但是,“鸡汤”对那时的我来说真的有用,而且我相信就是现在拿去给一些农村孩子仍然有用。
我的微信好友鬼鬼是一个很优秀的人,他比我还年轻,已经出了一本众筹书,并运营几个社群,真正的青年才俊啊。他也曾说过鸡汤对他有用:
“当我什么事都做不下去时,我也会抑郁……这时候我可能就翻翻一些鸡汤的书,随便翻翻,等待这个低潮期过去。这个习惯,我从学生时代就有了。”
他也是和我一样出身小地方,折腾过几个城市,最后稳定在一个城市并保持努力。
回到我自己,在我年少时期,我真的是极其认真地相信那些鸡汤的理念的:
比如,努力就会有收获;贫寒是对人的一种考验;人必须有梦想……
这些理念,让我可以忽略当时生活环境的简陋、社会环境的混乱(农村、镇上其实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回想起来,我完全不关注,也不知道身边发生了什么,一门心思学习、和好朋友在一起、做着关于未来的梦,努力向前向上。
(这种孩子,如果在大城市,估计会被找家长,找心理医生的吧……)
所以如今我也对鸡汤们心怀感恩。
如果不是它们我今天不可能在写这篇文章。因为我可能根本走不了那么远,根本到不了这个平台,去不了大城市,不知道简书,豆瓣,等等。
有人会说,你本来就聪明好学,这才是根本啊。
对的,我不否认自己的努力勤奋还有比周围农村孩子稍微显示出来的一点点悟性。但是,如果没有那些激励,我可能不会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最大。
如果没有那些鸡汤,我可能也不会懂得批判性思考的重要性。
Critical Thinking,这个词我第一次接触是在香港读研究生期间,我的导师不断提到的。这个词中文译为批判性思考,但李笑来老师也解释过,“批判性”这个词不够精准,会引发歧义,“独立有效思考”更妥帖。
当我领会了Critical Thinking,我才发现当年自己喝的鸡汤也有的是很偏颇的,荒唐的;然而吊诡的是,没有那些鸡汤,或许我根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有Critical Thinking这种东西。
即使今时今日,鸡汤也并非完全无用。
总有受挫的时候,把鸡汤融入生活和思考方式,让自己更快地恢复,也是我的一个自我调节方法。
如今的热词“正能量”“积极思考”“正面思考”,在我看来,都是一样的,叫法不同而已。
如今我认为,真理是相对的。在不同的条件环境下,强调不同的东西。
在国际化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等,物质精神极大丰富,孩子们需要思考,辨别,最好的就是独立思考能力;
而在农村,物质精神极大贫乏的地方,可能激励更为根本,也更有效果。
先激励,让孩子走出来,再补思考的课也不迟,比如我。
所以至今我也对鸡汤心怀感恩,真的,没有他们,我走不了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