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这本书是额外的收获。
1.这一本不是时间管理的鸡汤文
我不曾想在搜索心仪的书时,这本书就忽地出现在我的眼前。咋一看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感觉就像要喝心灵鸡汤一样。但作者在最开篇的时候就说,这本不是时间管理的书。它出版后,曾被放在店员放在时间管理栏、成功学类、个人成长栏,甚者门口畅销书籍堆里和妇女之友的类别里。而我找到这本书的时候,因为其书的名字,被图书管理员放在时间管理类别里。而本人也曾因其名字将其归置鸡汤文的类别,所以极度排斥。
但诚如著者言,它不是教你怎样管理自己时间的书。著者认为时间是拥有特有的速度流逝的,不受任何外界因素影响的,有基于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加以旁述论证。因此,这本书不是在教我们是如何管理自己时间。它在著者笔下引述的是时间无法被我们管理,该管理的是我们自身。
2.我不够时间用
因为做任何事都需注重时效性,英文单词里的“deadline”就是这样子衍生出来的。Deadline被生动地译为中文,即是届时未完成者死!由此我们总是警觉时间不够用,以致“病急乱投医”,找各类时间管理的书去验证,去施行。我也曾如著者所说的根据《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所言,将事情分为“重要的”、“不重要的”、“紧急的”、“不紧急的”去做分类,但实际操作起来,也就维持了一两天就失效了。为此我非常自责,为自己的能力水平不够而自卑。
“怎么会做不到时间管理”、“我要怎么做才能打破这种局面”...一连串的问题袭来,让我对自己的时间计划产生怀疑。但规划时间是我的强项啊,自小开始学的第一门功课就是做时间的计划。而再次翻看我的时间计划,却是符合我的生活习性。为什么不够时间用?不过是因为我们都是“既勤奋又懒惰”的矛盾体。
3.既勤奋又懒惰
我在做任何计划前都是考虑过自己的生活习惯,企图将学习和生活友好地连结在一起。我会抽空抄记让自己感悟颇深的笔记,会将考试笔记记录得很详尽,会背《新概念作文》,但我考试仍旧不能获高分。我会在不经意间为了增加自己的记忆,下意识寻找捷径,打着“提高效率”的名头,勤奋而努力地将笔记抄得详细,企图有一天能运用到考试和写作中。其实我不过是怀着“最好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得到的念头去做笔记。根据拆书帮的基本——RIA的运用很重要,从有感悟开始到用自己的话去复述,再到联系自己遇到的例子,最后是未来将怎样做。
我羡慕写作小组群里能上首页的木棉,我总是说要收藏了她的文章以便将其文章拆解,翻用到自己身上。或许是身陷写作群这个坑,大家都乐于争取“推至首页”的殊荣。可惜大多时候,我只做收藏,不做下一步的拆解。即便事后被自己发现了,我也只会安抚自己,其实我是有收藏组长木棉的文章!
没有了自己的思考,我也飞快地进入著者笔下“既勤奋又懒惰”的角色。
我常问自己该怎样改变自己以上的坏习惯?拖着拖着,我也就发展到新症——拖延了。我总说羡慕优雅、从容、淡定处理问题的那些人。可离他们有多远?是我抱着“随便读一读”的念头,到“做自己的拆书小伙伴”的观念转变。我还会结合“番茄钟”一同做游戏,将一本三百多页的《把时间当作朋友》拆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