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社诗词讲座第九讲(金舟老师)
第九章 诗的立意
我们在读一首诗时常常会说“立意高远”,那么什么是立意,立意与意境又有什么不同。立意与意境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立意是主观的,意境是客观的,先有立意后有意境,意境是立意的结果。
立意的概念
立意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根据事件、事物、景物、情思等确定作品要表达的主旨,进而揭示生活真谛。通俗的讲就是确定这首诗要写什么,只有确定了要写什么才能安排素材。
一首好的作品贵在立意,古人的著述和诗话中有很多关系立意的话。
魏文帝:“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为卫。”
刘贡甫:“诗应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或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苏轼:“善诗者道意不道名。”
阮葵生:“诗以意为主,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云烟泉石,金玉锦绣,花木禽鱼,皆散卒也。以意遣之,则无不灵。”
杜牧:“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
魏际端:“文主于意,意多乱文。”
以上充分说明,一首诗的立意是一首诗的灵魂,一首诗没了灵魂就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写一首作品时,不是先考虑我们要营造一个怎样的氛围、用什么样的格律和韵,更不是想到哪写到哪,最后再扣一个标题,想不出标题就写无题。一首作品必须用意将内容串起来,如果没有了意,作品就是散的,显得杂乱无章。
立意的要点
1、立意正确
将立意正确这点放在第一位是说明一首作品首先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立意鲜明
作品说爱究竟爱什么,说恨究竟恨什么,立意不能模糊不清。
3、立意单纯
一首作品如果多意就会显得意杂、主旨不明。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既以命意成章,则求尽一物、一景、一情、一事之旨,得尽而毕。”又云:“一篇载一意,一意则自一气,首尾顺成,谓之成章。”如果有多意,建议分成组诗来写,比如李白的《清平调》、杜甫的《秋兴八首》等。
4、立意新颖
苕溪渔隐云:“学诗若循习陈言,规摹旧作而不能自出新意,亦何以名家。”黄鲁直云:“文章忌随人后,随人作计终依人。”宋子京云:“文章必自成一家,然后可以传之不朽,若体规画圆,准方作矩,终为人臣仆,古人讥为屋下架屋也。”诗能出新意肯定很好,但是首首出新意,对今人来说有难度。
5、立意高远
作品立意高远才会有气魄和风骨,不落入俗套。什么叫高远,就是作者要要以博大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健康积极的心态审视题材,不能被眼前的现象阻挡,要在想象中赋予双眼透视功能,望远再望远,望至肉眼所不能及。
如何立意
1、联想类比,拓展掘进。
所谓联想,是由眼前“此景此物”想到不在眼前的“彼景彼物”,并通过对其外形特点与内在气质的表现,借助于类比、寓意,或以形传神,或虚实相生,开掘出一种深刻的含意。例如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八月写作。当时战乱纷纷,人们流离失所。杜甫在经历了十几年悲辛潦倒、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到了成都住在草堂,总算暂时安定下来了。即便如此,诗人却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
2、比照衬托,象征引申。
这种方法要求作者以某一相通点为媒介,进行由此及彼的思考,引出与所写事物有相通之处的另一事物,并把另一事物作为陪衬,与所写事物进行比照,使另一事物对所写事物起衬托铺垫作用,从而升华所写事物的立意。关于诗词中的象征,有很多例子。例如“梧桐”,大多诗作用其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又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又如“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比喻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其他诸如“柳树”象征惜别;“月亮”象征思念;“蝉”象征高洁;“长亭”象征送别等,不一而论。
3、辨证立意,巧换角度。
诗词创作中,物、事、景、象的含意是多方面的,作者对客观外物的感受也非常复杂,而非单一、单面的。所以,立意也可以多方位求索以求新颖。可以以小见大,也可以反向求异;还可以变换角度,从自己独特的感受出发,等等。例如宋代陈焕的《梅花》诗: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李清照曾说:“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但此诗立意奇特,令人大为感叹。此诗先是将梅花比作红粉佳人,意境一步步奇异起来。客人突访,惊扰了深处闺中的佳人。她恍然惊起,如惊鸿翩翩,羞红了香腮,仿佛晓妆初匀那般美丽。接着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梅花,它竟如贤相张良一般令人生敬,这就显得诗作构思独特,立意新奇。
4、去粗取精,力求脱俗。
诗词内容庸俗,是诗词的一大弊病。庸俗之作,内容浅薄,语言粗鲁鄙陋,或千篇一律或滥施淫彩,或矫揉造作。清人王士桢说:“为诗且无计工拙,先辩雅俗。品之雅者,譬如女子,靓妆明服固雅,粗服乱头亦雅;其俗者,假使用尽妆点,满期面脂粉,总是俗物。”明代俞彦说:“遇事命意,意忌庸、忌俗、忌袭。立意命句,句忌腐、忌涩、忌晦。”元好问《论诗三十首》认为避俗之要领,首先贵在自得。唯有自得,方能有胆有识,言出性灵。其次须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例如杜甫的
《孤雁》: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这是一首孤雁念群之歌,体物曲尽其妙,同时又融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内容十分绝妙。依常规方法,咏物诗以曲为佳,以隐为妙,所咏的事物是不宜直接说破的。杜甫则不是这样,他开篇即唤出“孤雁”。全篇咏物传神,是大匠运斤,自然浑成,全无斧凿之痕。
5.别开生面,立意求新。
清人顾炎武说:“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可见,立意要新颖,意新则诗新,意陈则诗俗。清代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提出:“去陈言,非止字句,先在去熟意。凡前人已道过之意与词,力禁不得袭用。”可见,立意要见人所不曾见,道人所不曾道。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多学、多看、多思、多练,力求“自得”,另辟蹊径,别开生面。例如
唐代贾至《春思》: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写春思的诗词很多,无论是写春天的明媚,还是写春愁,都很容易落入俗套。这首诗前两句似乎没有出众之处,仍然是写春日的生机盎然,后面两句却不顺着这个思路朝下写,而是别出奇思,以出人意表的构思,怨恨“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作者撇开自己,而从东风与春日的角度入手,以拟人化手法来写一种愁绪。他把因谪居楚地的流人之愁、逐客逐客之恨归罪于东风、春日,使诗思更深一层,诗意的表现更有深度,更为曲折,更有避平见奇之效,立意也就自有奇警之妙。然而,要做到诗词的立意深远并非易事。要善于观察、想象、揣摩、提炼、升华,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时空,等等,这些都与作者自身的修养有关。
我对立意的理解
立意是一个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东西,前人说的话一定都对吗?不见得。立意好不好,深不深,高不高远与一个人的阅历有直接关系。有人会说李后主有什么阅历,为什么他的词填的那么好,纵观李后主的词,亡国后的明显好于亡国前的。但又不是一定年纪大就立意就一定深。我的观点一直是我诗歌我意,不去写虚无的、想像的东西,而是着眼于当下,写自已的经历,再年轻的人也有自已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这无关对错,贵在真实。
金舟老师,简书名,静坐的行者,湖南郴州人,求学于天府,奔波于帝都,IT从业者。自幼喜欢古典文学,习读三教经典。暇时流连于水山之间,自号青溪散人,擅长格律诗、词牌和古风,现担任海棠社执行社长。
作业:今天的讲座,因为时间关系,语音我说的很少。留一个作业,用任意体裁写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