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帐号:爱上一卷书,文责自负。
01
此时此刻坐在电脑前,搜肠刮肚地构思这篇文章。
没错,写作就是这么一回事。有一些时候灵感喷涌而出,更多的时候则需要动用自己日常积累的“素材库”。
有一位朋友曾说过我读书是在寻找共鸣,我不置可否。当然,共鸣很重要,这是我选择一本书的前提条件。
就比如说德国作家燕妮·艾彭贝客《白日尽头》里写道:“她一直觉得,两个人的结合意味着越过你和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跨越的边界,把世界抛在脑后,从此分享一切。”
这也同样是我一开始对感情的态度,后来我发现爱没有这样一种心意相通的能力,说到底爱没有这么神通广大。
这是我的误解,既是对他人,也是对自己。
世上唯一不变,是世人都善变,这才是亘古不变的人性。
《今日简史》里有一句话分享给大家:“人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读书让我找到了共鸣的同时也欣然接受了变化。
我读书还有一个隐性目的,就是寻找自我。所谓自我,这个话题比较大了,今天我们拆开来谈,其实我想说的很简单,就是读书就相当于一个泛舟的人的船桨,我可以借由它找到更真实的自己,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找到更多真心为我所喜欢的书籍。
近期在读,蔡皋的散文集《一蔸雨水一蔸禾》,特别喜欢这本既像晴天又像四季的书。也让我对“树”又了更深的理解。
原始森林包括生活在我们周遭的树木让我想到,生命神奇的地方不止是人类、动物,也同样包括植物花草树木!
一直都是以欣赏的眼光去看一场场表演,但是树木何尝不是在看人类的表演呢?
毕竟它们的生命可是以千年、万年计,而原始森林的树木更是以几百年计。
我本人就是特别爱树的一个人,但是之前对树木的了解停留于表面。不过透过本书的阅读,便有目的地去查阅了更多写树的书籍,无论是树的历史还是树的科普书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02
如果不读书,不身临其境,有时大数据给我喂的心灵鸡汤出处错了我都是麻木的。但是读了就不一样了,换个角度,几乎等于是提前很多不读书的人打开了宝藏匣子。
每个人打开“宝藏匣子”的想法不尽相同,但是每个人采用的方式是不同的。我觉得读书能带给我的愉悦远大于其他事物,所以我选泽它,这是经过我认真思考、反复验证,经由时间给我的答案——唯一擅长、喜欢且想做并笃信能干得好的赛道。
今年我阅读天数已经超过260天。几乎每一天都会抽最少半小时时间阅读。
也时不时有人会问起我更偏向于买纸质书还是用电子书,其实我一直以来都是两者相结合的模式,之前也经历过比较纠结的阶段,后来比较任性,我会根据阅读时的心情决定这一刻是纸质书还是电子阅读。
大家也知道读书就是一个与自己相处的过程,人有时候头疼脑热,一些日常的小毛病出现的时候,也是一个与自我共处的时刻。
这个时候人会变得十分不耐烦,如何变得耐烦呢?
就是要遵从自己的内心。
03
我们都处在这个纷扰繁杂的世界上,被一些琐事占据时间和精力,注意力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集中在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上。
由此而来的结果就是会造成一大部分的人,没有办法在一开始就坚持自己所爱,或者坚持到了一半又因为别的事物夺走了绝大多数的时刻,所以不得已放下。
这里的“所爱”泛指很多爱好,不单单指读书这一件。
我猜想很多人是有完美主义心态的,我自己身上以前就有这种心态,于是我很多事情都习惯性拖延。
但是读书其实就是一个摈弃自己“完美主义”心理的过程。
读书不需要花里胡哨的过程,只需要一本你心里想了很久迟迟没来得及看的书,一支笔,一本笔记本。
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你自己。
在外面,你可以对很多事物容忍,平心静气面对他人,也请你一定要抽出一部分空闲,哪怕是碎片时间,对自己耐烦一些,翻开一本书或者拿起画笔在白纸上绘画。
总之,我想传递的观点是——只要是你真正想做的事,过去搁置了没关系,只要你依然还为之动心,调整好心态就可以重新捡起来。
不过,关于读书我也更提倡纸质书阅读,毕竟电子阅读久了眼睛会感到疲惫,这也是我近期发现的。
大家可以视情况而定,一般如果外出可以电子阅读为主,在家中可以选择纸质书阅读。后者还可以屏蔽干扰。
公开写作根据不完全统计日更551天啦,感恩!
另外中秋节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每周或者每月,抽出三十分钟来感恩一下善待自己的人,用语言或者文字的方式都可以。
建议大家也可以这么做,真心觉得在生活里常怀感恩之心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也会让人在一些丧失动力的时刻重新拥有力量。
我当时所记下的内容是:想对生活周围的人们说一句:谢谢你相信我,谢谢你存在。让这个世界原本的可爱更添一分。
这样的感恩也想赠予每一位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