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自律?他律?
自律和他律是康德道德哲学用语。自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纯由自己的理性所决定而不受制于外部必然性。而他律即支配人的道德行为的道德意志受制于外部必然性而非由理性自身决定。
举例~说不赶快做完作业,妈妈回来又要挨骂了。这是他律。我应该先把作业做完再出去这是自律。
我们最重要的是培养出孩子照顾本人人生的能力。其实每个人都是从他律走向自律,从小我走向大我,从家庭走向社会乃至走向世界的。而家长的陪伴很重要,如何陪更重要?复学前的陪伴尤为重要!
哪种类型的家长容易让孩子不那么自律呢?
一.控制型~是一种限制性非常强的教养方式。就是成人提出很多规则,要求孩子严格遵守,但是不去解释这个必要性,孩子就容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做事优柔寡断,心理上还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缺乏学习的灵活性,小的时候在父母的控制下(他律)成绩还不错。但是青春期他有力量后,就容易跟父母对抗。容易放纵自我,或者放飞自我。
二.放任型~允许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冲动。但不能够密切的去坚持孩子的行为也很少对孩子的行为作出监督的控制。缺乏规则,无限满足。
三.忽视型~不关心孩子的成长,不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和行为标准,冷漠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和爱,自控能力差,对一切都采取消极态度,会有其他的不良心理特征。
四.包办型~什么都替代孩子去做导致孩子依赖父母,遇到困难自己不能面对和解决,行动上就会不积极,不主动,生活上也会不自立。
十岁以前是以他律为主的。十至十六岁有交叉进行部分。十六岁后会以自己为主但有很多孩子的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没有同步成长。
三步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第一.启动意愿给孩子价值。所有的改变来自于~我愿意。首先谈情说爱,建立好关系。关系大于教育,与孩子有份好的关系,才能去引导他。否则我们说得再对都没有用。
和孩子有连接~我理解你、支持你、欣赏你、爱你,当用心的带着这样的一份接受对孩子的理解、支持、相信爱的时候,留意孩子表情及自己内心的感受,会看到孩子,愿意走到你的面前,你可以给他一个拥抱,或带着爱去看他,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值得被我们看见,相信和爱的!
第二.兴趣驱动~把兴趣迁移到学习中,启动梦想点亮孩子未来。我们可以在生活层面、学习层面、手机使用层面跟孩子有共同的约定,让孩子做选择,负责任,给孩子好处。如孩子做到可以奖励孩子玩儿游戏的时间,或者做一些他感兴趣的事的时间。制定家庭公约或亲子约定,父母陪伴督导。
例:每天学习多长时间玩一次,超出时间怎么办?做到了,如何奖励,都要明确。父母陪伴督导,既可是同一项目也可是各自项目。没有自控力的行为是会传染的,而有自控力的好行为也是可以传染的。我们往目标走一点点,孩子自然也就跟上来了。
第三.有效引导,化解困扰。
不能一下子放得太猛,当孩子自我管理没有形成的时候要留意孩子,多沟通,陪伴孩子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参与孩子一个晃的过程。最终让孩子自己握着方向盘,稳稳的往前走。能力的提升是个过程,要耐心的等待。自理能力的形成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尤其在从他律到自律,困难~难的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没有人陪伴。一个人闯关的孤独感导致心情低落,我们能真正的陪伴孩子走过这个阶段,他的自信心、抗压能力就会提升。自我管理能力,自律性都会提升。
还有一种是导师型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支持者、推动者、军师、潜能激发师、朋友,这样的父母可以发现、陪伴和帮助孩子清理生命通道,疗愈孩子学习创伤,启动孩子学习意愿。实现学习三级跳从厌学、乐学到自学!
我们父母必须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本来就是“无证上岗”,孩子一直在不断学习、成长,如果我们不学习就会停止不前,哪有能力应对孩子的种种“怪招”!
希望父母的成长都能成为~引导助力、点燃梦想,唤醒孩子的天赋潜能,支持孩子实现生命的跨越。让孩子从自我走向世界,找到使命。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需求,用智慧助力孩子生命的成长。做一个让爱流动,轻松有趣,眼里有光,心中有爱,脑中有策说话有方的导师型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