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最喜欢过年,因为过年,村里就要搭戏台唱花鼓戏了。
我是最喜欢看花鼓戏的。新年初一吃完早饭,就开始盼望戏班来唱花鼓戏。戏班出去的比较早,有的初一就出门了;迟一点的话,一般也在初二出去。唱花鼓戏的行程,大概在过年之前就定好了的。戏班的人,他们会安排一个人提前去附近的村庄联系,联系好之后,然后按照从近到远的路线演唱。
唱戏需要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笔开支都是由村里办事能力很强的人去挨家挨户“捐”来的。到底谁家给多少,也不一定,家庭经济好一点的,钱就给多一点,家庭条件很差的,也许就不用给钱了。
这笔钱主要用来打发戏班所有人的工资;为了红火热闹,买鞭炮也需要花一部分钱。另外,还要管戏班所有人的吃和住。如果有的村子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大家“捐”钱很积极,也有唱三天三夜或者四天四夜花鼓戏的。
唱花鼓戏首先要找好地方搭戏台。戏台要搭在比较开阔的地方,这样,观众才有足够的地方站着看戏。
戏台搭好,等戏班的所有人准备好,开始化好妆,然后就可以唱花鼓戏了。
我们很早就提前到了唱戏的台下,眼睛圆睁地盯着戏台,急切地等待戏班的人出台唱戏。首先开始行动的是敲打乐器的,乐器响过之后,大概十几分钟,就有化好妆的演员出来表演花鼓戏了。在我们这里,花鼓戏很出名的有《刘海砍樵》和《打铜锣》,《七姐下凡》等等。而我最喜欢看的是《刘海砍樵》,喜欢刘海哥和胡大姐对唱的那首调子。那时候我还不懂得刘海哥和胡大姐之间的情真意切,只觉得表演好看,花鼓戏好听。
尽管过年的时候,几乎也是比较寒冷的时候,但我们都不怕挨冻,一直坚持把每一天唱的花鼓戏看完,唱戏的什么时候收工,我们才什么时候走。
在一个村里唱完花鼓戏,戏班的人然后就去下一个村。戏班的人去了哪里,我们也跟着去哪里。最远的一次,我们去过距离自己家十几里远的地方。为了看戏,我们很多时候都饿着肚皮。那个时候,如果唱花鼓戏的那个村有自己的亲戚,我们最喜欢到那里去拜年了,这样,我们就饿不到肚皮 ,同时还可以看到花鼓戏。
在农村,唱花鼓戏的一般唱到正月十五就不唱了。过了正月十五,“刘海哥”和“胡大姐”他们都要回家种田了。我们这些孩子们也要开学读书了。
我们那里唱花鼓戏最热闹的时候,是在八十年代,那个时候出去务工的人很少,过年的时候村里的所有人几乎都在家。当时,我们村里还没有通电,也还没有什么其他娱乐活动。
大概到了九几年的时候,我们那里才通了电,家里慢慢地有了电视机,过年请人唱花鼓戏的村子越来越少了,后来,几乎再也看不到有村子请戏班的人来唱花鼓戏了。
看花鼓戏就这样成为了我们儿时过年的一种记忆。但这种记忆,却久久不会忘记。
#羽西✘简书红蕴新生#
htts:www.jianshu.com/p/eeo5f7eff678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