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阅读法》是我今年阅读的第53本书。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过不下5部关于阅读方法的书籍,但这本书仍然给了我意外之喜。
因为这本书既不像一些经典书籍那样虽然知识密度大,但语言晦涩难懂,读起来枯燥无味(比如艾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内容粗浅、干货密度不足。本书用一种非常轻松的语言和方式,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对“怎样阅读”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的诠释,让人能感受到很强的收获感的同时,读起来还很轻松——这是本书最大的特点。
本书在讲解阅读方法的过程中,引入了一个假想的场景,也就是“洋葱岛”,岛上有不同的人物(或者叫NPC)分别讲解不同的阅读方法。比如鹦鹉哥讲解“阅读和学习”的大脑训练法;剑士讲解快速阅读;掘进匠人讲解深度阅读……
抛开本书采用的这种趣味化的成文形式,下面直接介绍本书干货内容(以下内容有部分不在本书讲解的范围,属于我个人阅读方法的整理与分享):
一、阅读的心法
(1)本书对“阅读”下的定义是:阅读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这其中包括三个角度:
人,也就是你自己,你的状态、阅读目的、你的时间与精力;
读物:阅读的对象,是纸质书、电子书还是文章;
输出:输出是把阅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的重要方式。
(2)阅读的目的:
读书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个人成长的。 因此,我们读书一定要找到除了读书本身以外的目的,也就是读书的动机。这一点也是作者彭小六所强调的。
如果你读书没有动机,也不感兴趣,就强迫自己去读,是根本读不进去的。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坚持读书,就是因为没有读书的动机,为了读书而读书,然后坚持不到三天就放弃了。
主动读书的人,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就有非常明确的动机。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能从书中获得什么?有了这个动机,即使每天再忙也会坚持阅读,还会把书中的知识灵活应用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中。
而被动读书的人,经常抱怨没有时间读书,并且读书是没有方向、没有目标的。即使读完了,也无法从书中获益,长此以来,他们就会逐渐形成读书无用的想法,最后必然的结果是远离书籍。
因此,我们读书一定要有内驱力。读书,不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自我成长。我们不要让别人来决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人生活成什么样子,要由自己决定。
二、快速阅读法
快读阅读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不需要太多的专业背景知识、理解成本很低的畅销书。它的实操方法如下:
第一步:先阅读书的前言、推荐、后记。这几部分内容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本书的价值程度,以及作者自己对这本书的理解和认识,也便于我们更好去定位这本书。接下来仔细看书的目录部分,确定自己最感兴趣和最需要阅读的章节,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
第二步:扫视阅读全文。既然是“扫视”,意味着我们要从头到尾浏览,中间最好不要停顿,即使偶尔遇到不理解的点,我们可以先直接跳过,只关注自己能理解的内容,从而提炼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第三步:重新回顾本书目录和大纲,梳理思考这本书的总体结构,提炼本书的核心观点,梳理我们接下来的行动清单,然后输出读书笔记或写一个简要的书评。
通过以上三步,我们就完成了一本书的快速阅读。通过投入2-3个小时,我们可以收获作者的核心观点和全书的核心价值,并且对我们的行动和生活有一定的改变和帮助——这是非常划算的时间投入,达到了我们用最少的时间,收获最大的价值的目的。
三、深度阅读法
并不是所有的书籍都值得我们去深度阅读的,一般来讲,需要精读的书籍包括:专业性很强的书籍、讲解底层逻辑和方法论的书籍、以及读完一遍之后不太明白,但又很有价值的书籍——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度阅读。深度阅读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设定阅读的目标。前文已经讲解过阅读目标的确立,但是对于需要深度阅读的书籍,我们需要思考的内容更多,在阅读之前也需要把目标进一步细化。
比如:这本书的主题和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主题是如何论述的?分论点分别是什么?论点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这本书对我的启发是什么?这本书可以解决我什么实际问题?我之后该如何行动?
第二步,深度阅读书籍内容。跟快速阅读不同,深度阅读时如果碰到不理解的概念应该停下来思考弄懂,而不是直接跳过。因为这些概念往往是刷新自己认知的新内容,并且也是作为后文的知识背景,方便我们阅读和理解后续内容。
另外,精读并不是说要把书中的每个字、每句话都仔细去读,我们也要学会抓重点。一般来讲,一本书的重点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主旨句,一般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
二是新的概念,以及作者是如何解读这些概念的。
三是典型案例或论据。
四是实操方法和步骤。
五是自己阅读目标中需要的其他内容。
第三步,输出思维导图和读书收获。读完后一定要回顾这本书的整体框架脉络,输出思维导图,并且写读书收获和行动清单。阅读本身不是目的,改变我们的行动才是。精读完一本书,至少要写3点收获和3个行动清单。
第四步,好书分享。值得我们精读的好书本就不多,遇到值得精读的书籍,我们一定要写书评或者读后感,或者通过社群分享等方式,把书的价值传递给别人。这实际上也是费曼学习法的核心,通过教授别人反哺自己,帮助我们更好地吸收消化书籍的内容和知识。
四、主题阅读法
主题阅读法指的是在某一时间段内集中大量阅读某一个领域或主题的书籍。主题阅读是最好的自我精进的武器,我个人的快速成长就得益于主题阅读的应用。
概括来说,主题阅读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题阅读的目标和书单。
第二步,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通读书单中的书籍。
第三步,用深度阅读的方法阅读书单中的重点书籍。
第四步,梳理知识关联,搭建知识体系。
第五步,输出和分享,把价值传递给别人。
具体来讲,主题阅读也是要先确定目标的。前面讲过单本书的阅读目标,而作为主题阅读,我们还要站在更宏观的层面,确定主题阅读的目标。
主题阅读目标的确定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运用黄金圈法则,弄清楚“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三个问题。
比如以“读书”为主题进行主题式阅读,我们要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为什么要读书?
怎么做:阅读的方法是什么?
做什么:具体该如何实操?
第二步是用快速阅读法通读书单中的书籍。这一步的重点是了解整个领域的知识框架以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对“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三个关键问题形成初步理解。
第三步是深度阅读书单中的重点书籍。需要深度阅读的一般是书单中的进阶类书籍,里面可能会有较多我们不理解的知识点,这一步就要对这些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扫盲”。
第四步是搭建知识体系。关于知识体系的搭建,在读完整个书单书籍之后,我们把左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筛选出来,然后就需要进行比较、取舍,找出最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的内容。也可以在作者的讲解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嫁接和创新,最终按照一定的逻辑关联形成知识体系。
最后一步是输出和分享,把书本信息内化为知识。
五、碎片阅读法
我们每个人每天有很多碎片化的时间,即使只有5-10分钟,我们也能进行阅读,合理运用碎片化时间,长期积累下来收获也是很大的。
碎片化阅读只适合阅读单篇文章,只要我们掌握了文章的某一个知识点,或者文章有一个点能让自己有收获,碎片阅读的目的就达到了。
碎片阅读的具体方法是扫读,然后提取文章的核心观点或者陌生的知识点,然后把这些观点和知识点通过知识卡片的形式,或者用RIA便签、康奈尔笔记法等方式记录下来,最后发个朋友圈作为输出。通过这种方式,仅仅只花费5-10分钟,我们就最大化利用了碎片化阅读的价值。
六、关于读书变现
读书变现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变现:开设读书课程、开设读书训练营、开设读书社群以及做读书个人IP。
首先是课程,实际上本系列文章就是一个关于“阅读”主题的课程,它的交付内容主要提供一套知识体系,一般不提供其他的配套服务。课程交付的方式可以有系列文章、视频课、直播等,不同的交付方式也对应着不同的价格。
第二种方式是读书训练营。相比课程来说,训练营更侧重的是技能交付,而不仅仅是知识交付。督促学员真正行动起来,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是训练营的首要的功能。
一般训练营持续14-21天不等,在这期间要督促学员每天打卡,共读一本书,并且还要给学员留作业并批改。由于训练营交付内容更多,运营成本也更高。
第三种方式是社群。相比训练营来说,社群持续的时间更长,一般持续3个月到1年。而且社群更多的是群主以及少数嘉宾单方面持续做输出内容,因此对群主以及嘉宾的能力要求更高。为了维持社群活跃度,运营上也需要更多的投入,所以价格一般比训练营更高。
第四种方式是读书个人IP,也就是个人品牌。打造个人品牌对个体的能力要求非常高,包括学习能力,内容创作能力,产品设计和开发能力,私域运营能力、社群运营能力、直播讲课能力等等。一旦个人IP打造出来,变现的渠道非常丰富,比如开设课程、训练营、年度社群,一对一咨询,高端私教服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