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棵位于北京中轴线上的古树。树很小,树冠只有小摊贩头上撑开的遮阳伞一般大。
1644年4月25日,一个年仅34岁的男子在这棵树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从这一天起,这棵树的命运改变了,而一个存在了276年的朝代也随之宣告结束。
也是从这一天起,一段裹挟在时光汹涌波涛下的历史缓缓打开了画卷。这就是鲜为人知的南明时期。
上个世纪,顾诚教授在十几年时间翻阅史籍600余部,终于写成历史长卷《南明史》,尽可能还原一段集混乱与荒唐于一身的历史。
今年,读客将这本曾获“中国国家图书奖”的重量级史学著作,经北京日报出版社重新带到读者面前。
以下,是选取自书中的两处南明“荒唐”之行径:
明朝都城由南京北迁至北京后,南京便有了“留都”之称。明朝随万历皇帝自缢灭亡后,南明时期开启,政治重心又由北往南,重回南京。
南明毕竟是正统朝廷被亡后出现的,和历史上的南宋有非常多相似之处,“偏安一隅”的治国思想就是其一。
国力的衰弱加快了眼界的收缩。
在南明的史料里,描述江南一带反清复明的运动是很多的。但黄河流域,一片早已被他们弄丢的疆土上,零散出现的反清斗争,却是拖住了清军直击江南,尽快覆灭南明的重要力量。
然而,因为能力不足、眼光狭隘,南明统治者及掌权势力没能意识到这股力量的重要性,不仅不加以联络,甚至很少在南明历史上提及。
如此,以至于后人研究南明史,会以偏概全,认定北方绅民在反抗清军时不力,不加以抵抗便投降清军。
此为南明统治者眼光缩窄的例证之一。
另一件更为荒唐的事,发生在1659年。
此年,永历帝朱由榔在身边小人马吉翔之流撺掇之下,同意率领小朝廷内官员,由云南境内退至中缅边境。
行进路途中,马吉翔与弟弟马雄飞、女婿杨在秘谋,要趁乱劫持永历帝的队伍。此谋还被马告知护卫皇帝的平阳侯靳统武的部将孙崇雅。四人一拍即合,当天夜半便洗劫了整个队伍,连皇帝也不放过。
因此,当永历帝一行进入缅甸时,不仅应缅方要求卸除全部武力装备,身上也没有任何财物,活脱脱成了一个穷皇帝。
没有小说夸张的修饰,《南明史》大部分内容仅靠史实的堆积,却为读者撩开南明神秘的面纱,看清内里的蛆虫与腐烂。
有机会读读这本书,为明亡后的混乱历史理清头绪,悟透人性的荒唐与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