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吵架凑这么多更文出来是不是不太好?那就写完这篇拉倒吧,事不过三。但是最后这篇,我想整个抑扬顿挫的节奏出来,写东西还不会用节奏呢,平铺直叙惯了。
言归正传。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这话说的多好。风先生深谙其理,闭门读书如同把自己关进了深山老林里,修炼成精后闯进群里作乱,即便大家“一山放出一山拦”都拦不住,而且整得随处净是土,就差没起沙尘暴了。
风先生知道的名家着实不少。争吵过程中,苍先生差一点被带到沟里,想用一个错招儿来翻篇,他说:“干脆下一本书就选托尔斯泰的,读完以后大家再来吵。”
风先生立即响应,“这个可以有,直接朗读,不然有些人啥都不求懂,胡扯。尼采的也行。借这个话题读点名著总比读点吃鸡游戏作者写的东西好啊。”
又说:“要不就从尼采的开始,短而有力。搞点活动,共读完了,每人讲一讲感受。不是全书,每天给任务。”
群里大家已经沉默了,这丝毫不影响风先生继续嗨。“我看了个什么电影,两个谈恋爱的年轻人,彼此用尼采的诗句对话,那个桥段太棒了,太感人了。”
“还有个外国电影,整片就一个主角在一个幻想的世界里走着,大片大片(原话如此,该用大段大段还是大篇大篇?)的莎士比亚原文旁白,酷酷的。”
“那个XH,你们四川什么杂志的编辑吗?谁知道?我俩吵了一架,最近天天来点赞我,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就关注了。”
看到这里我想说一句,吵了架后别人还天天来给你点赞,也许是因为你的文章写得好,只是也许,但是别人的大度那是显而易见的。你标榜自己勉为其难关注别人,是啥意思呢?读书把自己读得又暴躁又狭隘,还在这里卖弄。
上次也是他随口说出的“金句”差点犯了众怒。他说的是:“鲁迅现在连名字都排不上。再不要提鲁迅了,年代不同了。老舍都没人读。”风先生一定是没认真读他们的作品,只是根据(他遇到的)“很多人”不喜欢读来证明鲁迅们的“过时”。或者他自己读了,但确实不喜欢。
我们群里的小伙伴们虽然不是多么优秀,也不是多么博览群书,但是恰恰有很多人喜欢读国内的名家作品。群里的共读活动才进行了五六次,但共读书目中就包含了鲁迅的小说集《狂人日记》、老舍的《骆驼祥子》等名家名作。《四世同堂》这样的鸿篇巨著,更是有很多人一边读一边在群里击节感叹。
读书,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单单为了拿文凭或发大财,更多地是为了调剂生活,提升自我,让生活更加亮丽多姿,让自己更加温暖有趣。更重要的是,读书会让自己更加包容,更加热爱尘世。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作者塔拉·韦斯特弗说:“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这段话真是精彩。把“教育”换成“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
风先生大概读不懂塔拉·韦斯特弗这段话,至少他暂时还做不到“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他对毛姆过于迷信,对大家的置疑过于敏感,终至“出口成脏”。
风先生被移出群后,大家还在感慨不已。
苍先生说:“读书的初衷是走出偏见,不是继承偏见。”
梁老师说:“人间百态,各有所难,每个人只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看不到全貌。还有,认知水平、素质、阅历也许真的和年龄无关。”
弦女士说:“我感觉书看多了,应该心宽才对啊。”
我也说:“有些人处处想压人一头,读书也是为了多一项压人的本领或领域。”
“哥已不在江湖,江湖还有哥的传说。”风先生在我们读书群里时间不长(本来群也才成立了三个多月),可是他注定会成为群里的一个“传奇”,值得书写和铭记。
昨天我写到这里后,直接用两句名言结尾了,两名名言都是送给风先生的,尽管他看不到。
自我感觉层次有点乱,就发给群主征求意见。群主起初说没啥问题,后来又坦言最后加的这两句名言与前面脱节了。那就再改吧。
然后,我突然感觉有点对不住风先生了。
这篇的题目是“读书是为了更加宽容”,我在这件事上宽容了吗?争吵过程中,我没发几句言,只表达了毛姆观点含糊,借他人之口转述的话不足信这样的立场。可是,这三篇文章对风先生极尽嘲讽之能事,写得过程中还洋洋得意,又算怎么回事?
风先生对大家不够宽容,我(们)对他又何尝不是?
风先生在争吵过程中有点情绪化,这也是事出有因的。本来就是个普通话题,他一下子拿出读过的毛姆书中的观点出来,后面还提到了涉及尼采、莎士比亚经典语句的小众电影,说明他也是喜欢读书的人。至于争论过程,对他大概也有不公平之处。一是几乎所有人都站在他对面的立场了,这让他难以平心静气;二是他认为毛姆的名气够大,所以他的观点比较可靠(我们写作文时不也经常用名人观点为论点佐证吗?),但是大家都是光在那里说表达观点要谨慎谨慎再谨慎,就是谁也不提供证据说毛姆的观点一定不对,也没有证明托尔斯泰文笔确实很好。没有证据,怎么就证明对方观点错了呢?风先生是想证明毛姆观点是对的,我们是想证明风先生引用证据的方式不严谨,一个是观点,一个是方式,这个争论是对等的吗?简直好大一锅粥。
叔本华说:“别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风先生之前对鲁迅、老舍作品过时的论断很可能是受了他人的影响,此次对信奉毛姆观点的执著也是显得名气重于证据,这是他读书的不足之处,缺少了点清醒的判断。但是这并不能否定他读书也很多,更不能表明他在工作中、生活中一定不优秀,所以,他此次被群怼有点像“飞来横祸”,可能以前从没遇见过,甚至没想到过。
辛波斯卡说:“我认为阅读是人类迄今发明的最荣耀的事。”风先生喜好阅读无疑,可能灵活运用不够,这也是我们多数读书人容易存在的问题。就像有句话说的,读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没有人愿意身陷泥潭,包括读书的泥潭,我们应该去主动伸手拉一把处在泥潭中的人,而不是站在上面感叹“你咋站在泥潭里了”。对于身边人,我们会想法宽容其不足,因为还要相处;对于网络中的很多人,我们缺少了点包容,好像是觉得不那么必要。我们对待风先生的态度,大概就不自然地带了这种倾向,有分别心是缺少大爱的表现。
该给这个系列结尾了,也是该下结论的时候了。读书是件美好的事,读书应该让我们更加宽容,更加有意愿和能力把生活变得舒适和谐。在读书群里的此次争论中,我相对还算理智,可是这里的三篇更文,还是显示出了我的不宽容,以及一点小得意,这是我读书和做人的不足之处。
所以,这三篇更文算不得什么好东西,留在这里警醒自己吧。如果有人读了之后觉得不舒服了,我表示诚挚的歉意。在这件事的态度上,一定有很多人比我更加明白,比我做得更好。我会继续努力,向更优秀的人看齐,做个更温和、更宽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