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是用好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载体,是国家的政治工程、文化工程、富民工程和民心工程。在政策机遇上,今年8月,国家有关部门印发了《用好红色资源 培育时代新人 红色旅游助推铸魂育人行动计划(2023—2025年)》,旨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在市场机遇上,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旅游总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63.9%,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花费)增长95.9%。根据途牛旅游网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度红色旅游消费报告》显示,2023年上半年红色旅游热度持续上升,持续高涨,第二季度红色旅游出游人次环比一季度增长164%,中青年已成为红色旅游的消费主力。革命老区要抢抓红色旅游政策、市场双机遇,推动红色旅游成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重要途径。
活化红色资源,让革命遗址成为红色教育“主阵地”。要充分利用各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把红色教育的课堂从室内搬到户外,在革命遗址开展现场式、沉浸式、体验式红色教学。一是让红色资源“靓”起来。加强对红色遗址修缮保护,以重要历史事件、活动地、机构旧址和纪念设施为基础,大力开展红色景区创A工作,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水平,做好游客服务中心、厕所、停车场等设施建设、改造和维护,夯实阵地基础。二是让红色资源“串”起来。打破部分地区红色资源尘封、景区分散的困境,以核心景区串联周边村庄,与历史人文、自然禀赋融合互促,形成区域化“红色+”发展格局;将同一历史事件同一历史人物的革命活动,在不同地区的遗迹和留存衔接起来,进一步整合红色资源,扩大红色品牌的整体效益和影响力。三是让红色资源“智”起来。推进可穿戴装备、物联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AI)等先进技术在红色旅游中的应用,结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借力科技赋能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增加红色景区的吸引力和游客留驻时长以及二度重游率。
规划红色线路,让研学旅行成为红色旅游“新引擎”。近年来,“红色旅游+研学”成为了吸引亲子客群的新模式,要规划好红色线路,将研学旅行打造为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极。一是强化跨域合作深度。挖掘策划城市间专题旅游线路,推动各地中小学开展深度合作,开展与港澳红色研学旅合作,鼓励港澳大中小学生到大湾区开展红色研学旅行,开展粤港澳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建设港澳青少年爱国教育研学示范基地。二是加大课程创新设计。将红色教育(研学实践)纳入中小学课程设计,结合校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到革命老区、红色遗址开展红色研学活动,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构筑生动的红色户外课堂。三是拓展旅游体验项目。结合当前红色旅游市场年轻化、分层化趋势,依托各类战地遗址,以青少年、年轻群体为主要目标,以军事生活体验为特色,开发军事展览、军事体验、拓展训练等系列产品和项目,设立学生军训基地。
传承红色基因,让红色故事成为爱国教育“活教材”。充分挖掘本地红色故事,让广大群众在一批批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红色故事中感悟历史,感恩奋进。一是在历史现场讲故事。邀请老战士、老党员、退役军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讲述亲身经历,用身边人、身边事开展生动教育;动员青少年学生、志愿者、党员参与本地红色景区、展览馆、博物馆的义务讲解,推动本地红色文化鲜活传承。二是在比赛舞台讲故事。坚持以赛促学,组织中小学生和高校学生、社会青年参加红色讲解比赛,提高学习红色历史的积极性,发扬革命精神、增强文化自信,让少年红色文化中接受熏陶,让青年在红色教育中积极上进,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三是在本土教材讲故事。聚焦本地特色,梳理本地重要红色史料,编写适用于党员、青少年学生、农民等不同群体学习的本土教材,打造红色教育特色教学样本,深化学习成效。(黄旭珍)